蒂耶拉、格鲁、刚邦地……东北方言有多少个渊源?

2024-10-15 11:24:33 | 作者: 匿名

本文约5570字

阅读需要14分钟

如果要说中国哪一种方言的方言最多,吸收了很多外来词却又融为一体、自成一体,具有神秘的整体感和独特的特色,那就是东北方言了。不相信?下面这个东北方言短语有多少个起源?

你给我的加拉哈掉进了葫芦里,

我受不了我的心情了!

如果我瞎了,我就蹲在栅栏上!

第一点:加拉哈

这是满语,意为用羊骨或猪骨制成的玩具。它的学名是髌骨。加拉哈有四个侧面,两个宽边分别称为“坑儿”和“笃儿”,两个窄边分别称为“砧”和“驴子”。在没有手机的时代,这个小东西是东北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的主要玩具。他们通过扔、接、扔来改变加拉哈四个面的方向。东北人称加拉哈为“chu”。但对于当代的孩子来说,Galaha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玩具了。在2017年的电视剧《无证之罪》中,加拉哈成为破案的重要线索之一,可以说是编剧的一次“文艺复兴”。

分数二:马葫芦

得分三:栅栏

在辽阔的东北,汉族移民要么被迫抵达,要么熙熙攘攘,要么成群结队地通过关卡、检查站。几千年来他们从未停止过。东北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及周边外国人交往密切,创造了独特的东北方言。一方面,东北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能够融入邻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的语言和文化;另一方面,它也融合了很多少数民族的语言,加入了移民地区的语言习惯。东北方言的形成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不同层次上形成的。它是多种文化碰撞的产物。

就像东北菜中著名的“乱炖”一样,豪放的东北人似乎并不讲究食材的品种、工序的复杂、烹饪的手法、菜名的精致,而是“乱炖”但以其醇厚、质朴、宽容而广受人们喜爱,并流传至今。东北话也是如此。

从东北“十大怪人”开始

在东北,除了众所周知的“二人转”之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文化习俗,人们称之为东北“十怪”:

外面的窗户贴着纸,年长的女孩正在抽烟斗。

喂完孩子挂起来,加拉哈姑娘很喜欢,

爷爷在火盆里的土灶上烤着,百褶鞋踢在脚上。

吉祥喜庆的粘豆包,不吃新鲜蔬菜就吃酸菜。

捉妖蛟龙,妖神共舞,山墙外建有烟囱。

当然,这些“老十怪”只是反映了过去东北农村的贫困落后,现在却成了老人饭后给孩子们讲的笑话。然而,东北话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也反映了汉族的迁徙轨迹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过程。

蒂耶拉、格鲁、刚邦地……东北方言有多少个渊源?

西汉扬雄所著《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将当时的汉语划分为十二大方言区,东北地区被列为“燕方言区”。秦统一中国后,燕人的活动范围从燕山以东到辽东半岛及朝鲜半岛北部和松花江南岸。秦、汉、魏、晋、唐、宋时期,鲁、河北、河南、晋等省人口不断流入东北。随着人口的流动,不同方言相互影响、融合,逐渐形成新的、相对稳定的方言。元、明、清以来,特别是清朝以来,汉族和少数民族不断南北迁徙。特别是明清以来,关内大量失业农民流入东北,促成了汉满融合的良好局面。

自古以来,东北地区就是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交汇之地。历史上,汉族居民长期与女真、契丹、扶余、高句丽、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共存。因此,东北方言是东北少数民族和不同民族语言融合的结晶。在东北方言中仍然可以找到不同民族语言特征的相应痕迹。

例如,女真语没有“智”、“驰”、“势”这三个声母。受此影响,辽东话(沉阳话)也失去了这三个声母。这一特点至今仍得到体现。辽宁抚顺、锦州、鞍山、营口等部分地区,还存在zh、ch、sh不与z、c、s区分的现象。这也是为什么东北人成为了与四川人相媲美的“扁翘舌患者”。宋小宝的一句“看看你的羞耻(si)”也成为网络上著名的语音包。

另外,女真语中没有“r”。受此影响,辽东话原来声母“r”的音变成了“y”。最典型的是“东北(yn)”和“锅包肉(guobaorou)yu)”。

满语对东北方言的影响就更加明显了,比如东北方言中的一些特殊词:

哈希蚁:一种可以炒着做酱的青蛙。雌性哈希蚂蚁的腹部有一种脂肪物质——哈希蚂蚁油,可以作为中药使用。它是满语哈西玛的汉译音。

清宫戏中的“阿妈”、“额娘”:源于满语阿玛、阿美,辽宁北镇部分地区至今仍这么称呼。

甚至还有很多东北方言的地名来自少数民族:“齐齐哈尔”来自达斡尔族,“卡伦湖”来自锡伯族,“昌图县”来自蒙古族,“佳木斯”来自来自赫哲族。

跨国界、跨时代、

东北话“有老鼻子”的由来

东北地区地理位置独特,北与俄罗斯接壤,东与日本、朝鲜接壤,国界线漫长。这三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融入了东北地区的语言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东北方言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语言系统。东北人民在与俄罗斯、日本、朝鲜进行贸易的同时,积极吸收外来语言和文化,丰富了东北方言体系。因此,东北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音译词和外来词。

1860年代,清政府在东北实行垦荒政策。许多中原汉人北迁进入东北,俄罗斯移民也进入东北。

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沙俄政府招募了大量华侨,其中一些人进入俄罗斯地区寻找发展机会。这些华侨工人深受俄罗斯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俄罗斯化。这一时期,铁路也给沿线地区的经济带来了繁荣和发展的机遇。尤其是东铁局所在的哈尔滨,无疑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老八朵卷烟厂、哈尔滨啤酒厂、华英油厂、秋林公司、华友盛银行、圣尼古拉斯教堂、铁路工业学校(后来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经济文化设施相继出现在哈尔滨。俄罗斯语言和文化不断渗透。

渐渐地,一些常用词语的俄语音译渗透到哈尔滨人的口语和普通话中,其中许多至今仍在使用。例如:

俄语——(bazar)中的“市场”演变为东北方言中的“Bazashier”;

哈尔滨秋林公司生产的立陶宛风味大蒜红肠—— (Litovskaya Kolbasa)在东北简化为“Lidos”;

俄罗斯黄油马斯洛(maslo)在东北地区被称为“马斯拉”。

还有“Braj”(裙子)——(odevat'sya)、“vodka”(白葡萄酒)——(伏特加)、Daliba(面包)——(khleb),这些在非东北人中也很有名,还有很多值得一提。

随着日本在1905年结束的日俄战争中取得胜利,以《朴茨茅斯条约》为契机,日本获得了我国东北南部地区,即长春以南的势力范围。来到中国的日本移民带着他们的日常用语,东北方言逐渐汉化。

例如,东北地区的俗语是“发邮件”,是日语“Ybinbutsu”(Ybinbutsu)的音译,意思是发送邮件;

蒂耶拉、格鲁、刚邦地……东北方言有多少个渊源?

日本人放在床上的草席“榻榻米”,与东北的“榻榻米”读音一模一样;

就连东北人常用的“栠叟”、“刚刚地”,在日语中也能找到相同的表达和含义:“”(偷偷摸摸的意思)、“刚干”(形容强大外表的象声词) 。

中华民国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实行殖民统治。与此同时,中华民国政府在东北的垦荒政策,为朝鲜族移民进入东北提供了机会。朝鲜人迁入东北促进了两国语言接触,朝鲜语也渗透到东北方言中。朝鲜语在东北方言中的传承虽不及日语和俄语,但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接触,如移民、贸易、战争入侵、文化交流等,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进而导致不同语言的交融和渗透。位于中华文化辐射圈外围的东北,在语言和普通话方面并没有非常系统的规范,这也造就了其较强的语言吸收能力。方言化的汉语已成为东北地区的通用语言。但在接触其他民族的独特文化时,为了方便双方理解,东北人通过音译的方式直接使用其他民族的语言词汇。这使得东北地区多元的民族文化及其人民包容性、非排他性的性格在语义内容中得到充分体现。

性格开放,

造就“国际风”的方言

《三国志·魏书》是这样描述东北人的生活的:“他们善骑射,猎禽兽,放牧水草,住处莫测。他们以圆顶小屋为房屋,他们吃肉喝奶酪,以羊毛和天鹅绒为衣。”平辽辽阔的土地孕育了数以百万计的东北人民,他们表演并继承了渔猎、游牧文化,并世世代代耕种。因此,坚韧、粗犷、正直、开朗、淳朴,是东北人精神的中流砥柱。”的基调。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锤炼了东北人淳朴大方的性格,造就了生动的东北人。方言。

东北方言中的单音节词多为动词。与双音节词相比,单音节词音节短而有力,描述动作更加形象。例如,典型的通用动词“打”、“正”、“召”、“打”等,除了表达普通话的常见含义外,还具有更丰富的语用意义,一般可以指代所表达的含义。普通话里的几个动词。伴有强烈的情感暗示。例如“整钱”可以表示“要钱、取钱、借钱、骗钱、偷钱、抢钱”等含义。

东北方言的多音节词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时更加生动、更有节奏。尤其是东北方言的四字词,外人看似听得懂,却忍不住惊叹其生动的形象、惊人的夸张、俏皮的幽默。比如下面这个网络笑话,堪称东北兄弟炫耀文化、字数最大化的例子:

我家是道士,阳昌人。我打车回家,天冷得流鼻涕,眼睛都睁不开了。我费了好大劲才上车。司机很尴尬地问我怎么去。我叹了一口气,但司机听不到。实在是太疯狂了,车子一个急转弯,最后在一个拐角处停了下来。鹿喝了酒,叫我下车。我嘶嘶地走回家,爸爸问我为什么把鞋子埋起来。我把这个故事讲得如此突兀和反战,有点潮湿,让我感到愧疚。我发誓下次一定会更厉害,再见到那个司机我爸我一定把他吃掉。别这么傻眼,我现在想想还是很生气。

——来自网络

这四个字东北话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格鲁”。没错,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冬奥会男子速滑金牌得主——高廷宇用来形容自己性格的形容词。 “格鲁”翻译成英文,连“非常特别的加”都无法表达其不拘一格的程度。

不过,郭立军提醒所有“有精神的东北人”:要想展现自己的“风采”,千万不要学断马张飞、五马矛、二立柱、平腹、五马。刺和六“周”、“须头八脑”等极其新颖的东北四字口诀,应该像日常言语中的一串糖葫芦一样不断地说出来。否则,真正的东北人只会说:你真是der!

东北地区历来是多民族生产生活的地方。民族的更替和融合,文化之间的接触和影响,构成了东北多元的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造就了东北人包容而不排他的性格。

参考:

[1]唐玉文主编东北方言词典[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04。

[2]王世凯,杨丽英。东北方言与文化[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

[3]于伟.东北方言形成中的文化接触与文化影响[J].社会科学家,2014(11):142-146。

[5] 董淼淼,李光杰多元文化视角下东北方言的形成与发展[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 38(09): 39-42.

[6]刘秀惠,白庆新。从东北民间艺术看东北语言特色[J].绥化学院学报, 2021, 41(11): 84-87.

用户评论

有你,很幸福

东北方言真是博大精深啊,像蒂耶拉、格鲁这些词,听起来就很有地域特色。不过,我也想知道这些方言的渊源,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素衣青丝

哈哈,刚邦地这个词儿用得真地道!东北方言真是让人爱恨交加,有时候觉得很有意思,有时候又觉得有点儿难懂。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长裙绿衣

东北方言的渊源真的挺有意思的,就像蒂耶拉、格鲁这些词,背后肯定有很多故事。希望有人能出一本书详细介绍一下。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衫负雪

刚邦地,这个词语太有意思了!我很好奇,这些东北方言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它们的文化底蕴真的挺深厚的。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龙吟凤

蒂耶拉、格鲁这些方言词太有地方特色了,每次听到都感觉回到了家乡。东北方言的渊源肯定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故事。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残花为谁悲丶

刚邦地这个词儿用得真好,感觉能听到东北人的热情和豪爽。东北方言的渊源真的很丰富,让人忍不住想深入了解。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丶一切都无所谓

东北方言的渊源真的让人着迷,蒂耶拉、格鲁这些词都是时间的见证。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并传承这些方言。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恍

刚邦地,这个词语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东北方言的渊源真是让人惊叹,它们承载着东北人的历史和文化。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独症

东北方言真的很独特,像蒂耶拉、格鲁这些词,让人感受到了东北人的淳朴和热情。它们背后的渊源肯定很丰富。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矜暮

刚邦地,这个词儿用得真好,让人想起了东北的冬天。东北方言的渊源一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期待更多人去挖掘。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烬陌袅

蒂耶拉、格鲁这些方言词真的很接地气,让人感受到了东北人的热情。它们背后的渊源肯定很深厚,值得我们探究。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此我爱的人都像你

东北方言的渊源真是让人着迷,像蒂耶拉、格鲁这些词,背后一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希望有人能出一部纪录片来展示这些方言的魅力。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揉乱头发

刚邦地,这个词语用得太贴切了!东北方言的渊源一定很复杂,它们见证了东北的发展历程。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箜篌引

蒂耶拉、格鲁这些方言词太有趣了,每次听到都感觉像是回到了东北。它们背后的渊源一定很丰富,希望能有更多人去了解。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剑已封鞘

东北方言的渊源真的让人感慨,像蒂耶拉、格鲁这些词,都是时间的见证。希望东北方言能被更多人传承下去。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情字何解ヘ

刚邦地,这个词语用得太好了!东北方言的渊源一定很深厚,它们承载了东北人的文化和历史。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軨倾词

蒂耶拉、格鲁这些方言词真的很独特,让人感受到了东北人的淳朴和豪爽。它们背后的渊源一定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故事。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服从

东北方言的渊源真的很丰富,像蒂耶拉、格鲁这些词,让人感受到了东北人的地域特色。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并传承这些方言。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