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说说历史上瑞典和波兰的两个瓦萨王朝。

2024-10-30 06:53:10 | 作者: 匿名

1.

瑞典简史(剑桥简史)

出版公司:剑桥大学出版社

发表日期:2008年7月7日

2.

北方战争: 东北欧的战争、国家和社会,1558 年- 1721 年

出版公司:劳特利奇

出版日期:2000年8月8日

----------

短信——

1.瓦萨家族的崛起与瑞典的统治——

瓦萨家族是一个多姿多彩而又悲惨的家庭。经过六代精彩而疯狂的世代后,这个家族建立了瑞典瓦萨王朝和波兰瓦萨王朝,统治着波罗的海周边的大片地区。该地区曾辉煌一时,但最终走向灭亡,但它所创造的瑞典和波兰的精彩历史却是北欧和东欧非常关键的历史进程。

瓦萨家族的崛起始于约翰·克里斯蒂安·瓦萨,他晋升为瑞典贵族,并与瑞典摄政王斯特利一世的妹妹结婚。

他们有一个儿子埃里克·约翰森·瓦萨(Eric Johansen Vasa),他生活在大约1470 年至1520 年之间,是瑞典王国的贵族。他活到了五十岁。 1520年,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入侵瑞典,处决了斯图尔家族的多名成员和支持者,史称“斯德哥尔摩大屠杀”。埃里克也在事件中死亡。

埃里克的妻子是塞西莉亚·曼斯多塔,他们有两个儿子和四个女儿:

古斯塔夫(1496-1560)

玛格丽塔(1497-1536)

马格努斯(1501-1529)

安娜(1503-1545)

玛尔塔(1507-1523),英年早逝

埃梅伦蒂亚(1507-1523),英年早逝

古斯塔夫瓦萨一世,1496年至1560年,活了六十四年,瑞典国王,1523年至1560年,在位三十七年。他的原名是古斯塔夫·埃里克森,意思是古斯塔夫,埃里克的儿子。他是瓦萨王朝的创始人。 1521年反对丹麦国王和瑞典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的起义期间,他被选为摄政王。驱逐丹麦侵略军后,他即位为瑞典国王。

古斯塔夫一世

古斯塔夫·瓦萨出生于瑞典的一个贵族家庭。 16世纪初,他的父亲埃里克·约翰森·瓦萨参与了斯蒂恩·斯图尔二世反对丹麦统治的活动。瑞典人希望结束卡尔马联盟,恢复瑞典的独立,因为这个庞大的联盟是以丹麦为首的,而瑞典是丹麦的附属国,一直受到丹麦的压迫和剥削。显然,这个联盟只对丹麦有利。

当时的情况是,瑞典统治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而挪威位于外半岛,与丹麦隔海相望。联盟中三个国家的地位是:丹麦第一,挪威第二,瑞典相对落后。排名第三。

年轻的古斯塔夫·瓦萨也追随父亲的脚步,参与了一系列反对丹麦统治的活动。 1518年10月2日,他在布兰基尔卡战役中被丹麦人俘虏,但后来成功逃脱。后来他于1520 年返回瑞典,并试图组织一支军队对抗丹麦。

1520年,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率军入侵并占领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以镇压瑞典的抵抗。同年10月,以斯图尔二世为首的反对派贵族被大量逮捕并处决,史称斯德哥尔摩大屠杀。遇难者中有古斯塔夫的父亲埃里克·约翰森,他幸存下来。他逃往北方的达拉纳省,并于1521 年成功组建了一支由他指挥的军队。德国城市莱比锡和吕贝克属于汉萨同盟,其商业利益与瑞典关系密切,给了他很多帮助,包括提供金钱和士兵。 1521年8月,达拉纳省的士兵和人民选举古斯塔夫·瓦萨为瑞典王国摄政王。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与丹麦军队作战。

1523年6月6日,古斯塔夫·瓦萨被首都斯德哥尔摩以南的南曼兰省议会选举为瑞典国王。这一天后来被定为瑞典的国定假日。

此后,古斯塔夫率军围攻斯德哥尔摩,最终于6月24日从丹麦侵略军手中收复首都斯德哥尔摩,卡尔马联盟瓦解。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因入侵瑞典失败而被叛逆的丹麦贵族废黜。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及时抓住机会,与丹麦新国王腓特烈一世结盟。经过残酷斗争,克里斯蒂安二世失败被俘,最后死于狱中。

古斯塔夫一世登基后,立即流放了与丹麦人勾结的瑞典天主教大主教古斯塔夫·特罗勒。随后他写信给教皇克莱门特七世,请求教皇接受他对新任大主教约翰内斯的提名。新任大主教圣马格努斯完全服从国王。所以,教皇自然拒绝了国王的请求,要求他立即恢复特罗尔大主教的职位。这显然是古斯塔夫一世无法接受的。古斯塔夫一世最终在1531年决定自己选择大主教,从而彻底失去了教皇对瑞典教会的影响力。

1520年代,瑞典路德教学者皮特里兄弟将新教信仰引入这个国家,并得到了古斯塔夫一世的大力支持。他正在进行中央集权改革,希望将所有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不希望教皇凌驾于一切之上。瑞典国王。 1527年,他没收了天主教会的财产,摧毁了教会的经济权力。

古斯塔夫一世的集权政策引起了一些瑞典人的强烈抵制。在达拉纳省等地,曾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人民起义:1524年至1525年、1542年至1543年。古斯塔夫一世残酷镇压了这些起义。

1541年,古斯塔夫一世与腓特烈一世之子、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三世结盟。在他的协助下,古斯塔夫一世从汉萨同盟中解放了一些瑞典城市。与此同时,他积极推动对祖国的征服。他的商业发展很快使他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君主之一。

古斯塔夫一世于1531 年9 月与他的第一任妻子萨克森-劳恩堡的卡塔琳娜结婚。两人育有一子:

埃里克十四世(15331577),瑞典国王,卡尔马公爵

古斯塔夫一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瑞典贵族玛格丽塔·埃里克斯多塔。他们于1536 年结婚,育有三个儿子和五个女儿:

约翰三世(15371592),瑞典国王、芬兰公爵

凯瑟琳·瓦萨(15391610)

塞西莉亚·瓦萨(15401627)

马格努斯·瓦萨(15421595)

安娜·玛丽亚·瓦萨(15451610)

苏菲·瓦萨(15471611)

伊丽莎白·瓦萨(15491598)

卡尔九世(15501611),瑞典国王,南曼兰公爵

1552 年8 月22 日,古斯塔夫一世与他的第三任妻子、瑞典贵族女性卡塔琳娜·斯滕伯格结婚。他们没有孩子。

古斯塔夫一世的三个儿子:埃里克十四世、约翰三世和卡尔九世,先后成为瑞典国王。

二弟、三弟相继称王——

埃里克十四世,1533年至1577年,活了四十四岁。他是瓦萨王朝的第二位瑞典国王,从1560年到1568年在位八年。他是古斯塔夫一世和卡塔琳娜·冯·萨克森·劳恩堡的长子。他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561 年6 月25 日加冕为瑞典国王。

为了争夺波罗的海霸权,埃里克十四世带领欧洲诸侯瑞典参加利比亚战争,与前领导人丹麦作战,参加北方战争,与外围欧洲诸侯俄罗斯作战。当时,俄罗斯正在恐吓沙皇。在伊万的统治下。

埃里克十四世是一位博学之士,热衷于研究天文、历史、数学、音乐和军事理论,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残忍多疑的人。从1660年代起,他就出现了精神问题。

埃里克十四世的同父异母兄弟芬兰公爵约翰多年来一直试图夺取王位。经过多年的斗争,埃里克十四世最终失败,被议会废黜并终身监禁。 1577年,埃里克十四世被约翰三世下令囚禁在城堡中并被毒死。

他的妻子是:卡琳·曼斯多特

孩子:

西格丽德

古斯塔夫

亨里克

阿诺德

埃里克十四世还有几个非婚生孩子。

约翰三世,1537-1592,活了五十五岁,瑞典国王,1568-1592,在位二十四年。即位前,他于1556年至1563年被封为芬兰公爵。即位后,他于1581年晋升为芬兰大公,芬兰是他的封地。

约翰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的次子,他的母亲是瑞典贵族女玛格丽塔·埃里克斯多塔。在担任芬兰公爵期间,他违抗同父异母的兄弟瑞典国王埃里克十四世,并企图篡夺王位。结果,他于1563年遭到埃里克十四世的镇压并入狱。出狱后,约翰因为埃里克十四的精神问题再次反抗埃里克十四世。这次他成功了,废黜了埃里克十四世,登上了瑞典国王的宝座。不久之后,约翰处决了埃里克十四世最信任的顾问约翰·佩森,后者在约翰被监禁期间对他施以酷刑。

1570年,约翰三世结束了北方战争,瑞典终于收复了纳尔瓦。这些胜利与盟友波兰有关。他的妻子是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一世的女儿。因此,他的儿子西吉斯蒙德于1587年成为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三世。

在国内治理方面,约翰与其弟查理九世之间经常发生冲突。

约翰三世于1562 年在立陶宛大公国首都维尔纽斯与第一任妻子卡塔齐娜·雅盖隆卡(Katarzyna Jagiellonka,1526-1583 年)结婚。她是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二世的妹妹。拥有三个孩子:

伊莎贝拉(1564-1566)

西吉斯蒙德(1566-1632),瑞典国王(1592-1599年在位),波兰国王(称为西吉斯蒙德三世,1587-1632年在位),立陶宛大公(1587年-1632年在位),芬兰大公(1592-1592年在位)第1599章)

安娜(1568-1625)

第二任妻子是古尼拉·伯克(Gunilla Birke),他们于1584 年结婚,育有一子:

约翰(1589-1618)于1608 年被封为东约特兰大公,与他的表弟、瑞典国王卡尔九世(1599-1611 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伊丽莎白结婚。

约翰和他的情妇卡琳·汉斯多特(1532-1596)。至少有四个非婚生子女:

索菲亚(1556-1583)

奥古斯都(1557-1560)

朱丽叶(1559-1581)

卢克丽霞(1560-1585)

卡尔九世,1550年至1611年,享年六十一岁,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的三子。卡尔九世将天主教侄子西吉斯蒙德驱逐回波兰,并于1604年自立为国王。他在位七年,直至1611年去世卡尔九世统治时间不长,一直与丹麦和俄罗斯交战。卡尔九世在瑞典历史上的主要成就是维持了瑞典作为新教国家的地位并供养了他的儿子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巨大的成就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587年,卡尔的侄子西吉斯蒙德因母系血缘关系继承了波兰和立陶宛的王位。

1592年,卡尔的二弟瑞典国王约翰三世去世。瑞典以路德教为主要信仰。天主教徒西吉斯蒙德继承瑞典王位后,试图恢复瑞典以天主教为国教,引起许多瑞典新教徒的不满。尽管卡尔本人是新教加尔文主义者而不是新教路德教,但卡尔支持路德教作为与西吉斯蒙德争夺权力的手段。

1598年,瑞典国王兼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率领波兰舰队登陆瑞典,远征斯德哥尔摩。 9月25日,西吉斯蒙德在林雪平的斯通耶布罗战役中被卡尔击败。 1599年7月24日,瑞典议会废黜了西吉斯蒙德,任命卡尔为国家摄政王。

斯德哥尔摩南部,从北到南依次为:贝尔雪平、林雪平和延雪平。

1600 年3 月19 日,卡尔清洗了西吉斯蒙德的支持者。许多支持西吉斯蒙德的贵族都被卡尔斩首,史称“林雪平大屠杀”。

1604年,卡尔作为摄政王登上王位,成为瑞典国王,史称卡尔九世。

第一任妻子:莱茵-普法尔茨的安娜·玛丽亚

第二任妻子: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的克里斯汀

孩子:

卡塔利娜

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

玛丽亚·伊丽莎白

卡尔·菲利普

3、说完了三兄弟,我们再来说说瓦萨家族的波兰支系——

西吉斯蒙德三世·瓦萨(Sigismund III Vasa,1566 年至1632 年),享年六十七岁。他是波兰立陶宛联邦国王(1587年至1632年)和瑞典国王(1592年至1599年)。在他的四十五年统治期间,波兰立陶宛联邦是东欧著名的强国,面积达一百万平方公里。波兰统治着东欧。在欧洲,它是继西班牙帝国和法国之后人口第三大国。一千一百万。

西吉斯蒙德三世对王室统治的坚持,使波兰联邦的国际地位、军事和经济影响力在对外战争的成就中达到了顶峰。这是“波兰黄金时代”最后的辉煌;但另一方面,他受到耶稣会士的感召,将激进的天主教反宗教改革思潮引入联邦,使得原本宽容合作的各派贵族之间产生了裂痕。更重要的是,他沾沾自喜,到处征战,但缺乏集中目标,滥用国家权力。虽然从俄罗斯和瑞典手中夺取了大量土地,显着提高了波兰的国际地位,但并没有彻底摧毁对方的实力。因此,它的所作所为看似热闹、耀眼,但却徒增了敌人。日后俄罗斯和瑞士国力崛起后,迅速给了波兰一系列打击,彻底击垮了波兰。

不过,波兰随后的衰落并不完全是他的错。相当一部分原因源于贵族分权倾向的巨大弱点,即波兰特有的贵族民主制。

西吉斯蒙德三世

登陆瑞典——

1566年6月20日,西吉斯蒙德出生在瑞典格里斯霍尔姆的监狱中。他的父亲约翰三世当时被埃里克十四世监禁。他的母亲是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一世的女儿卡塔齐娜·雅盖隆卡。由于母亲的血统,西吉斯蒙德于1587年以波兰贵族议会(Semu)的多数票当选为波兰国王兼波兰立陶宛联邦立陶宛大公,并由大贵族扬·扎莫尔斯基(Jan Zamoerski)选举产生。在当时的立陶宛总理盖特曼的支持下,他派兵进攻并立下了国王: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大公马克西米利安三世。1588年,马克西米利安三世和支持他的波兰权贵试图占领当时的克拉科夫。扬·扎莫尔斯基率领波兰军队在贝西纳三世战役中击败了马克西米利安,并俘虏了他,迫使他不再担任波兰国王。

1592年,西吉斯蒙德三世的父亲瑞典国王约翰三世去世。天主教徒西吉斯蒙德三世得到瑞典议会的支持,继承了新教瑞典的王位,成为瑞典国王。结果,瑞典-波兰-立陶宛联邦成立。

尽管西吉斯蒙德三世在即位前就发誓要维护瑞典的新教信仰,但他的三叔卡尔九世却首先悄悄巩固了他作为新教教会领袖的地位。当时机成熟时,1593年,西吉斯蒙德三世返回瑞典加冕之前,在乌普萨拉教堂召开了议会仪式。从新教国家邀请了四位大主教和三百名神父,一致同意驱逐非路德教宗教人士。瑞典决定只有路德教信徒才能担任公职,并选举卡尔九世为瑞典摄政王。作为齐格蒙特三世在瑞典正式加冕的交换条件。

齐格蒙特三世9月返回瑞典后,就受到了这样的打击。经过五个月的协调和妥协,他最终同意了上述条件。 1594年2月,他在乌普萨拉大教堂继承瑞典王位。国王。但当他回到波兰后,他立即宣称他是在胁迫下接受了条件,他做出的承诺不算数。这当然是合理的,所以他派了五位总督前往瑞典,负责管理各省并保护天主教徒。

摄政王查理九世带领新教徒强行迫害天主教徒,并正式与西吉斯蒙德三世决裂,爆发了严重的宗教斗争。许多天主教徒被处决,天主教聚会被禁止,这种情绪长期燃烧。

没有其他选择,只能互相厮杀,厮杀在战场上。 1598年,波兰筹集资金建造了一支舰队,由西吉斯蒙德三世亲自率领,登陆瑞典,远征斯德哥尔摩。 1598 年9 月25 日,他在林雪平的斯通耶布罗战役中被查理九世击败,这也是他在瑞典领土上的最后一场战斗。

1599年7月24日,西吉斯蒙德三世被瑞典议会废黜,瑞典-波兰-立陶宛联邦瓦解,再次分裂为瑞典王国和波兰-立陶宛联邦。

瑞典王国位于波罗的海北岸;波兰立陶宛联邦位于波罗的海南岸。如果它扩张成一个庞大的三国联邦,波罗的海将是它的内湖。

卡尔九世以摄政王的头衔成为瑞典最高统治者,并于1604年加冕为国王。齐格蒙特三世战败返回波兰后,1600年3月19日,卡尔九世下令斩首了许多支持齐格蒙特三世的贵族。这就是著名的“林雪平大屠杀”。

对外战争,首次战胜瑞典(1600-1611)——

失去瑞典王位后,西吉斯蒙德三世于1600年宣布爱沙尼亚(原瑞典领土)为联邦领土。此后,波兰和瑞典进一步争夺利沃尼亚,爆发了战争。利沃尼亚指拉脱维亚东部。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1611年,由于波兰在陆地和海上战场上屡战屡胜,加上瑞典国王卡尔九世的软弱,波兰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占领了爱沙尼亚。最多。

入侵俄罗斯(1605-1618)——

就俄罗斯而言,沙阿国王伊凡四世,又称伊凡雷帝,在世于1530年至1584年。他活了五十四年,三岁即位。他在位五十多年。在位期间,他反击并杀死了鞑靼人。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被灭,俄罗斯的版图大大东扩。伊凡四世脾气暴躁,开枪射杀了王子。王子去世后,伊凡四世心情悲伤,喜怒无常。

他不仅经常去修道院忏悔,还为在夺权过程中被特种部队处决的贵族大臣辩护。不过,他也规定,凡是揭露封建领主、贵族叛乱的报道,即使没有证据,也要受到惩罚。被举报的贵族也被立即处决。

1584年,伊凡四世去世,留下27岁的次子费奥德和尚在襁褓中的三子迪米特里。费奥多尔继承了王位,他的叔叔尤里耶夫、叔叔戈东诺夫、杜马主席穆斯蒂斯拉夫斯基和舒伊斯基任命了四位部长为摄政。

沙阿的新国王费奥德没有勇气,资历平庸,权力落入四位摄政王手中。四位大臣分为两派,分别代表大贵族和新贵族的利益。费奥德的软弱助长了两派之间的权力斗争。

新国王费奥多尔一世·伊万诺维奇(Feodor I Ivanovich)从1557年到1598年,活了四十一年,只有一个女儿。继位后,博贝尔斯基这位深得伊凡四世青睐的大贵族,率领族人占领了克里姆林宫,企图拥戴迪米特里王子为沙阿国王。费奥和四位摄政大臣流放了迪米特里王子和他的母亲。

通过这场斗争,代表新贵族的戈杜诺夫获得了权力。代表大贵族的另一派却不愿意这样做,屡次密谋夺权,但均以失败告终。最终,穆斯蒂斯拉夫斯基被任命为僧侣,舒伊斯基被处决,通过清洗他的同伙,鞑靼戈东诺夫获得了绝对权力。

戈东诺夫上台后,延续了伊凡四世的一些措施,鼓励封建贵族发展,镇压旧贵族。这些措施包括分封土地、减免税收、限制宗教权利、发展工商业、强化农奴制等各个方面。

他将旧贵族在权力斗争中获得的土地分给了新贵族。参军作战的封建贵族可以免税。开垦荒地的地主,可免征二年至十年的税款,耕地面积也相应扩大。同时,他继续限制教会的权利,要求修道院按规定缴纳全额税款。

为了发展农业,戈东诺夫进一步限制了农民的人身自由。他在全国范围内对农民进行了登记,并禁止农民在此期间更换所有者。

但同时他也下令释放那些因债务而沦为家奴的工商业工人,以刺激城市经济的发展。

对外,戈杜诺夫分别与瑞典、波兰签订永久和平或停战协定,使沙俄暂时处于和平状态。

1588年,在戈杜诺夫的努力下,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伊雷米亚同意在俄罗斯建立一个独立的总教区。俄罗斯教会从此摆脱了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束缚。

1590年,国王的弟弟迪米特里去世。

1598年,费奥国王因病去世。由于费奥德兄弟没有留下子嗣,留里克王朝在700多年后结束了。

之后,通过士绅会议的投票,在约瑟夫大主教的建议下,权臣戈杜诺夫如愿当选为沙阿国王。

戈杜诺夫上台后,将政敌罗曼诺夫家族流放到边境。回顾过去,他继续贯彻他的治国大略。

然而,他终究无法一帆风顺。 1601年,情况发生了变化。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灾害,随后又是一场意想不到的霜冻,俄罗斯几乎失去了生产。可怕的饥荒如期而至。草根和树皮被吃掉之后,人们就开始吃人了。

戈杜诺夫试图通过限制主要城市的粮食价格、放宽对农民外出权利的限制、发放救济粮金等方式来缓解这一局面。然而,农民起义愈演愈烈。

1603年,米特里第二季出现,他的出现将农民起义推向了新的高潮。第二季中,米特里得到了戈杜诺夫的政敌和波兰封建领主的支持。

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三世支持米特里二世夺取俄罗斯王位。

1604年10月,一支由波兰人和乌克兰哥萨克组成的军队在米特里二世的率领下进攻莫斯科。

随着米特里在第二季做出的种种承诺,渴望自由的农民、生活贫困的公民、甚至对戈杜诺夫不满的贵族也纷纷加入。第二季,米特里的队伍继续壮大。各地农民起义。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1605年4月,戈杜诺夫突然去世,他的儿子费奥德在岌岌可危的情况下继承了王位。然而,公民暴动,军队叛逃,大臣叛乱,一夜之间费奥德成为了公敌,与他的母亲一起被杀。

6月30日,第二代迪米特里率军返回莫斯科城,并得到了迪米特里的生母玛丽亚·纳加亚的认可。随后,他在乌斯平大教堂正式继承王位,成为沙国王。很快他就暴露了自己贪婪、暴力的本性。他不仅没有按照承诺做一个好国王,反而变本加厉地对人民进行勒索。

1606年5月,贵族领导公民发动政变,与政府军展开激烈斗争。第二节,米特里被杀。随后,大贵族召开临时士绅会议,瓦西里·舒伊斯基被推举为沙阿国王,即瓦西里四世。

然而国家长期积贫积弱。即使舒伊斯基当选,短期内也无法迅速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结果,起义持续不断,很快演变成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这次农民起义仍然高举着沙皇第二季米特里的旗帜,由伊万·博洛特尼科夫领导。在他的指挥下,起义军所向披靡,很快占领了俄罗斯大部分城市。到10月底,起义军包围了莫斯科,人数达数万人。

起义军中不仅有农民和公民,还有各地的贵族,有的贵族还兼任军队指挥官。然而,随着梁赞贵族叛逃,与官军的战斗发生了转折,官军开始占据上风。 1607年10月,筋疲力尽的双方达成停战协议,条件是叛军放弃图拉城。

然而,瓦西里四世舒伊斯基并不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占领图拉城后,立即镇压叛乱,流放并处决了博洛特尼科夫,农民战争以失败告终。

当瓦西里四世与博洛特尼科夫叛军激战正在进行时,米特里第三区出现在俄罗斯西部边境。

他也是波兰封建领主用来控制俄罗斯的代理人。 1607年夏天,即第三季度,米特里率领一支装备精良的波兰贵族军队进攻莫斯科。

一路上,农民和哥萨克不断加入队伍,好沙王带领人民讨公道的历史再次重演。起义军成功击败了前来阻击的政府军,但仍然无法攻占莫斯科城。

1608年6月,米特里二世在莫斯科郊外的图西诺村建立政权,赐官赏赐,与莫斯科作战。

第三季,米特里有了波兰人的支持,舒伊斯基根本无法与他竞争。于是他暗中派侄子斯科平与瑞典勾结,承诺放弃对奥尼亚的要求,割让领土并支付赔偿金,并请求瑞典前来帮忙。两国签署了《维堡条约》协议。

1609年5月,斯科平随瑞典军队反攻俄罗斯,一路上不断收复米特里占领的城市。当瑞典援军抵达莫斯科时,米特里在第三季乔装逃跑,后来被鞑靼人杀死。 1610年3月,瑞典军队进入莫斯科。

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三世决定直接指挥波兰军队进攻莫斯科。 1609 年9 月,波兰军队越过边境。

1610年6月,俄罗斯军队在与波兰军队的战斗中惨败。瑞典军队也不得不逃跑或投降,波兰军队则占领了莫斯科。

7月17日,瓦西里四世被迫下台。政权由国家杜马、贵族议会中穆斯蒂斯拉夫斯基等七位贵族接管,称为“博阿兹林七人政府”。

巴西尔四世被带到波兰并在那里被杀。

俄罗斯投降,波兰侵略军自豪地占领了莫斯科。俄罗斯成为波兰的附庸国。

为了讨好波兰,博阿斯林七人迎娶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之子瓦迪斯瓦夫为俄罗斯沙皇,组建了波兰-立陶宛-俄罗斯联邦。然而,西吉斯蒙德还不满足,强迫儿子退位。他想成为俄罗斯沙皇。俄罗斯人可以接受他的儿子为国王,但他们不能接受他,因为他是一名狂热的天主教徒。想要东正教俄罗斯皈依天主教是一个严肃的信仰问题,因此俄罗斯人民发动了起义。

为了捍卫东正教信仰,俄罗斯人民决定抵抗敌人、拯救自己。 1611年初,梁赞带领梁普诺夫兄弟组织了一支民间军队。这支队伍由贵族、商人、农民、哥萨克等组成,一度打到莫斯科城门口,但因军队内乱而溃散。

秋天,诺夫哥罗德组织了一支民间军队,由商人米宁领导,著名指挥官迪米特里·帕扎尔斯基担任军队司令。

1612年3月,平民军队向莫斯科进军。 4月,由米宁和帕扎尔斯基领导的临时政府全国委员会成立。 8月,平民军队逼近莫斯科。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即使是装备精良的波兰军队也抵挡不住为宗教信仰而战的狂热军队。波兰军队撤退并撤出莫斯科。俄罗斯人民在反侵略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613年1月,临时政府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乌斯平大教堂举行了一次贵族会议。来自全国五十个城市的七百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有来自全国各阶层的代表,有大贵族、中小贵族、僧侣、地主、工商人士、农民等代表。

经过讨论,会议选举米哈伊·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为新沙皇。 2月21日,米哈伊尔正式继承王位,结束了十五年的混乱,建立了罗曼诺夫王朝。

1619 年杜里诺停战协议使波兰和俄罗斯之间实现了和平。虽然波兰立陶宛联邦此时的领土达到了最大,但其实力也因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被削弱。

防御突厥(1620-1621) ——

三十年战争期间,1620年,原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一个自治公国摩尔多瓦与波兰结盟并向波兰投降。西吉斯蒙德三世派遣波兰军队前往摩尔多瓦,苏丹奥斯曼二世向联邦宣战。西吉斯蒙德三世的联邦军在楚措拉战役中惨败,伟大的盖特曼(波兰副国王兼军队总司令)斯坦尼斯瓦夫·佐乌凯夫斯基阵亡。

面对奥斯曼帝国和克里米亚汗国的联军,联邦形势十分危急。波兰和立陶宛开始继续动员军队。 1621年,赫特曼詹·卡罗尔·霍德凯维奇在霍滕战役中成功抵挡住了敌人的反复进攻。最终,奥斯曼帝国因为兵力虚弱,签订了《霍滕条约》。维持了西吉斯蒙德二世(1548-1569)时代的边界,即联邦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边界,以德涅斯特河为界,也就是波兰与波兰之间的边界。

兰有利,但摩尔多瓦公国重归奥斯曼帝国,亲波兰的摩尔达维亚王公被土耳其人处决。 波瑞大战(1621-1629)—— 1621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袭击利斡尼亚,重启波兰与瑞典间的战争,随后,瑞军占领利斡尼亚大部,控制波罗地海沿岸,并封锁但泽。他是西吉斯孟德三世的堂弟,此时西吉斯孟德三世疲于南方的波兰-奥斯曼战争(1620-1621年)等战事,因此直到1626年至1627年间,才能腾出手来发起反击。 西吉斯孟德三世,以盖特曼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尔斯基优秀的军事才能,以及皇帝的援助,抵挡住了军事天才古斯塔夫二世的猛烈进攻。1629年,双方签署阿尔特马克和约,瑞典得到的领土比原先征服的还要多,但是比起其他同时代和瑞典作战的国家,波兰已经是表现最亮眼的国家了。 国内政策—— 自1590年代初,西吉斯孟德三世就与原本支持他继位的大权贵——立陶宛首相(盖特曼)扬·扎莫厄斯基发生冲突。因为国王效忠神圣罗马皇帝,计划推行反宗教改革政策,建立绝对君主制的王权,而扬·扎莫厄斯基与国王完全相反,他反对哈布斯堡家族,反对绝对君主制,支持宗教宽容。国王想罢免扬·扎莫厄斯基的国政大臣兼立陶宛首相(盖特曼)职位,却因为宪法限制国王的权力,使他不能任意罢免高级官员。 在1591年的瑟穆议会上,国王和扬·扎莫厄斯基一派大臣的冲突公开爆发,不但国王被羞辱,扬·扎莫厄斯基甚至还亲自带兵,阻止国王的新王后——奥地利安娜进入波兰境内,意图让婚礼不能举行。最终,扬·扎莫厄斯基的行动失败,新王后奥地利安娜很快就获得波兰国内上下阶层的欢心,扬·扎莫厄斯基被国王调到南方边疆与奥斯曼人作战,西吉斯孟德得以着手他的宗教与集权计划。 为减少贵族的掣肘,西吉斯孟德三世,弃旧都克拉科夫,在1596年迁都新都华沙,试图采行更加集权化的政策,并推行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他首先希望让联邦内的大批东正教徒,转化成天主教会的东方分支,成为“东仪派”信徒,即,保留东正教仪式,但遵奉罗马教皇为最高权威,这激化了联邦与哥萨克等虔诚的东正教徒的关系,使得乌克兰境内的哥萨克叛乱不断,成为十七世纪初联邦内部的首要问题;与此相关的是,天主教的耶稣会,获得波兰主教们的支持,在联邦中大力打压非天主教徒,因此在1620年,不满反宗教改革的一位喀尔文教徒,对国王发动未遂的刺杀,而哥萨克问题也成为后来1648年灾难性“大洪水时代”的开端,即,赫莫尔尼茨基起义,联邦在此后急速衰落。 西吉斯孟德三世推行波兰反宗教改革,在联邦中,大批波兰与立陶宛贵族改信天主教,而天主教耶稣会也替农民争取到一些权益,比如,农民在十七世纪初,替贵族服劳役的天数,下降为一周三到四天,并有离开农村的自由,耶稣会开办了不少学校,普及天主教与波兰的文化。可以说,西吉斯孟德三世,迁都华沙与天主教化的政策,真正塑造了波兰民族的精神与文化,构成近现代波兰民族主义的主要内涵。唯一的问题在于,当时波兰人只有四百万,在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一千一百万人口中,无法形成数量优势,因此使联邦无法转化成近代的民族国家,这极大地削弱了波兰的实力,这导致了十八世纪末波兰被瓜分。 当然,波兰被瓜分,很大原因是因为西吉斯孟德三世1605年推行集权化的改革与君主专制,遭到失败,他计划对瑟穆(联邦的贵族议会)进行重大改革,推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以取代此前一票否决的传统,结果引来1605-1607年的“法律大反叛”,甚至内战,使国家陷于瘫痪,内战中保王派虽然获得胜利,但是保王派贵族却拒绝惩处反对派,反而是国王被迫妥协,让议会和一切回到1605年前的原样,贵族民主制,一票否决。这代表国王的集权化措施遭到失败,没有达到强化联邦体制与国力的最终目的;君主专制的理想彻底破灭,贵族民主制有逐步强化的趋势,什么事都做不了,这才是导致波兰亡国的根本原因。 反对专制君主独裁,实行贵族民主制,这当然是更高级的行为,高于当时其它各国的君主专制独裁,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但是,这在当时太超前了,在当时的环境下,反而导致亡国。 1611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普鲁士公国是波兰王国的附属国,西吉斯孟德与瑟穆,批准勃兰登堡选侯西蒙·西吉斯孟德,在霍亨索伦家族安斯巴赫支系的最后一位普鲁士公爵阿尔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长期精神失常)去世后,继承普鲁士公国,因此,霍亨索伦家族勃兰登堡支系,自1618年起统治该公国,这意味着,形成了强大的勃兰登堡-普鲁士联邦,这一联邦不断壮大,日后成为瓜分波兰的主力军。 自1613年开始,瑟穆把征税权下放给地方议会(瑟米克),这让许多有效的财政制度实行起来变得困难。国家权力被分散到几十个瑟米克,波兰军队经常不能得到军饷,于是,军队频频发动起义和抢劫。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西吉斯孟德三世,建设性地与瑟穆合作,确保瑟穆在1616年至1632年间的每个会期,都能通过联邦所急需的法令,推行了不少开明温和的改革。他促使瑟穆在税收领域和维持军力方面加大投入力量,使联邦军队在这一时期的许多战役中,战绩斐然。 1632年4月19日,西吉斯孟德三世在波兰华沙的王室城堡中去世。 婚姻家庭—— 首次婚姻: 1592年5月31日,在波兰都城克拉科夫,与哈布斯堡家族施地利亚公国卡尔二世公爵的女儿奥地利安娜(1573年-1598年)结婚,并于1594年2月,在瑞典乌普萨拉封其为瑞典王后。 子女: Anna Maria (1593年-1600年) Katharina (1594年-1594年) 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四世(1595年-1648年) Katharina (1596年-1597年) Kristofer (1598年-1598年) 第二次婚姻: 1605年与奥地利安娜的妹妹康斯坦丝(1588年-1631年)结婚。 子女: Johan Kasimir (1607年-1608年) 波兰国王扬二世·卡希米日·瓦萨(1609年-1672年) Ermelnd 的主教Johan Albert (1612年-1634年) Karl Ferdinand (1613年-1655年) Alexander Karl (1614年-1634年) Anna Konstantia (1616年-1616年) Anna Katharina Konstanze (1619年-1651年) 瓦迪斯瓦夫四世·瓦萨,1595到1648,活了五十四岁,精明强干,他是:波兰国王,立陶宛大公,1632到1648,在位十六年;俄国沙王,1610,在位一年;莫斯科大公,1610到1634,在位二十四年。 瓦迪斯瓦夫四世,因其宗教宽容的主张,因此遭到天主教神职人员及贵族的反对,他的能力与评价较其父为高,但面对的的困局却比其父艰难十倍。他在位的十六年是“波兰黄金时代”的尾声,此时经济条件因为天灾与战争而不断恶化,但是因为他的努力,各种社会与宗教大问题没有在他生前引爆,而是拖延到他去世后才开始清算。 瓦迪斯瓦夫四世

我们先来说说历史上瑞典和波兰的两个瓦萨王朝。

1610年,十六岁的青少年瓦迪斯瓦夫,被俄国贵族七大博押林,推举为俄国沙王,但父王西吉斯孟德心生嫉妒,反对,他自己想当俄国沙王,结果引起俄国爆发人民起义,此事被父王一手搅黄。 瓦迪斯瓦夫于1632年被选为波兰国王,成功领导波兰立陶宛联邦抵御外敌,其中以1632年至1634年间的斯摩棱斯克战争最为著名,他亲自率军作战,最终俄军主力部队在1634年2月投降,将斯摩棱斯克公国割让给波兰。 瓦迪斯瓦夫实行军事改革,譬如建立联邦海军。他支持宗教宽容,还大力赞助艺术。然而,他未能实现重夺瑞典王位,也无法实现加强国王权力,对联邦施行改革的理想。 瓦迪斯瓦夫去世时,没有合法男性后代,因此其弟扬二世·卡希米日·瓦萨继承波兰王位。瓦迪斯瓦夫的去世,标志着波兰立陶宛联邦相对稳定时期的结束,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不断酝酿的冲突和矛盾最终浮出水面,使联邦遭受一连串灾难性打击,其中以有史最大的一次哥萨克起义亦即赫莫利尼茨基起义(1648年)和瑞典的入侵,史称大洪水时代(1655年—1660年),波兰遭到瑞典和俄国的两面夹攻。 瓦迪斯瓦夫四世的头衔: 拉丁文:"Vladislaus Quartus Dei gratia rex Poloniae, magnus dux Lithuaniae, Russiae, Prussiae, Masoviae, Samogitiae, Livoniaeque, necnon Suecorum, Gothorum Vandalorumque haereditarius rex, electus magnus dux Moschoviae." 中文:“瓦迪斯瓦夫四世,托上帝鸿福,为波兰国王,立陶宛大公,鲁塞尼亚公爵,普鲁士公爵,马佐夫舍公爵,萨莫吉希亚公爵,利斡尼亚公爵,统治瑞典人、哥特人、汪达尔人的瑞典国王,莫斯科大公。” 瓦迪斯瓦夫四世是波兰国王、瑞典并立国王,他的头衔是历代波兰国王王衔中最长的。 瓦迪斯瓦夫四世之父西吉斯孟德三世·瓦萨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之孙,1592年从其父继承瑞典王位,但于1599年即被其叔,随后的瑞典国王卡尔九世罢黜。此事造成波瑞两国王室间的长期世仇,而瓦萨王室的波兰国王仍然宣称瑞典王位为己所有。这种恩怨引发了1600年至1629年间的波瑞战争和随后1655年的大洪水时代。 早年生涯,精心教育栽培—— 奥地利安娜与西吉斯孟德三世之间的婚姻,是传统的政治联姻,新兴的瓦萨王室,联姻尊贵的哈布斯堡皇室。瓦迪斯瓦夫四世于1595年6月9日在国王位于沃布祖夫(位于克拉科夫一带)的夏宫中出生,主宫是瓦维城堡。 瓦迪斯瓦夫出生不到三年,其母便于1598年去世,此后,瓦迪斯瓦夫由其母的侍女尤苏拉·梅埃林抚养,尤苏拉因此而成为宫内要人,有着极大影响力。 瓦迪斯瓦夫的王室管家是波兰贵族米哈乌·科纳尔斯基。十七世纪初,更多的教师与顾问,负责对瓦迪斯瓦夫的教育,如加布列尔·普罗万丘什、安德热·绍乌德尔斯基和马雷克·翁特科夫斯基等神父,军事领域则有西吉斯孟德·卡扎诺夫斯基等人。 再长大一些后,瓦迪斯瓦夫离开宫廷,在克拉科夫学院就读七年,在罗马学习两年。 瓦迪斯瓦夫在十岁时,就有了自己的王子团队,与卡扎诺夫斯基兄弟皆为好友。少年时的瓦迪斯瓦夫已经对艺术颇有兴趣,他能说、写德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 随着波兰越来越干预俄国事务,俨然有将俄国作为附属国之势,因此,1609年,波兰王室迁居到他们位于立陶宛大公国首都维尔纽斯的行宫,逼近俄国。不久,年仅十五岁的瓦迪斯瓦夫,在这一年被俄国的贵族集团“七大博押林“选为沙王,波兰-立陶宛-俄国联邦建立。 然而,西吉斯孟德三世打算使俄国人民由东正教皈依天主教,他认为儿子不能完成这一理想,并且,他根本不可能让儿子改信东正教,因此,他自己想做俄国沙王。俄国可以做波兰的附属国,但让俄国人改变信仰,这却万万不能,因此,俄国人发动了起义,驱逐波兰侵略军。 俄国人选择了本国罗马诺夫家族的十七岁少年米哈依为沙王,瓦迪斯瓦夫下台,此事被西吉斯孟德三世一手搅黄。波兰-立陶宛-俄国联邦瓦解,又分为两国。 波兰军队在1616年再次发起攻势,进攻俄国,尽管取得了一些战役的胜利,但未能攻占莫斯科,信仰的力量是惊人的,为保卫东正教信仰而战的俄国人,因此超级能战,而在波兰后方,贵族们因恐惧瓦萨家族父子即将统治两个国家,而百般阻挠破坏,比如,扣发军饷和粮草,挑唆前线军官不听指挥,因此,前方作战军队无法取胜。1619年停战。瓦迪斯瓦夫只保有莫斯科大公的头衔,一直到1634年为止。波兰军队失败的原因是,波兰王权受限颇多,各部队的指挥官有极大自主权,各行其是,不听瓦迪斯瓦夫的指挥,并且,军饷严重短缺。 此后,瓦迪斯瓦夫参与了诸多战役,以获取个人荣誉,增加声望。他于1619年,前往西里西亚,在三十年战争中寻求机会,支持皇帝对捷克胡斯派作战。在作战中,他与勃兰登堡选侯格奥格·威廉结下了友谊。 1620年,瓦迪斯瓦夫回到波兰,率军参与了波兰-奥斯曼战争,争夺奥斯曼帝国境内的自治公国摩尔多瓦。此战使得瓦迪斯瓦夫在国际上取得“基督教信仰保卫者”的声誉,提高了他在联邦本土的名望。 1623年,瓦迪斯瓦夫在格但斯克(但泽),见到堂叔、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领教了其傲慢,瑞典海军利用其海洋优势,逼迫联邦割让但泽,联邦没有海军,只得就范。、 1624年,国王西吉斯孟德三世决定,让瓦迪斯瓦夫和其他东欧王子一样,和他的很多同侪一样,到西欧游历学习。出于安全原因,瓦迪斯瓦夫化名为斯诺普科夫斯基,波兰语意为麦束,源于瓦萨家族的纹章。 游历时间长达一年,他来到慕尼黑,拜见了巴伐利亚选侯马克希木利昂一世;在布鲁塞尔,他拜见了西班牙公主伊撒贝拉·克拉拉·尤金妮娅;在安特卫普,瓦迪斯瓦夫拜见了著名画家鲁本斯;在布雷达,他拜见了帝国名将安布罗西奥·斯皮诺拉,向斯皮诺拉请教时,西方军事技术带给瓦迪斯瓦夫深刻印象,这一点可以在他后来成为国王时体现出来,军事事务对他而言永远是重要的,尽管不是军事天才,军事才能与同一时期的联邦盖特曼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尔斯基相比,不是那么狂纵,不是名将,但瓦迪斯瓦夫本身也是一位颇有能力的军事指挥官,是一位良将,很可靠;在罗马,拜见了教皇乌尔班八世,教皇祝贺王子对奥斯曼帝国作战取胜;在佛罗伦萨,瓦迪斯瓦夫对戏剧印象深刻,希望将这种艺术形式带到对其还一无所知的联邦;在热那亚和威尼斯,他对当地造船厂印象深刻;在比萨他观看了一场特别组织的海战演习,这些经历让他随后试图建立波兰立陶宛联邦海军。 回到波兰后,瓦迪斯瓦夫在1626年波瑞战争的最后阶段参加了对瑞典的作战,他参与了1626年的格涅夫战役。直到1629年双方签署阿尔特马克和约,战争结束为止, 之后,他在波兰各地,投身于游说贵族支持他参选波兰国王,因为他的父王西吉斯孟德三世已年老体衰,而此时波兰王位的继承方式并不是世袭制,而是国王选举制。西吉斯孟德三世于1632年去世,使国王人选问题被再次提上议程。 即位为王—— 1632年国王选举,最终以瓦迪斯瓦夫的当选而告终,在国王与贵族的“协议条款”中,瓦迪斯瓦夫保证:保持现有联邦;为军队的建设和设备筹集资金;寻找方法投资建设一支海军;未经议会批准,不会征募军队、以及向外国人授予公职或军衔、议和或宣战;未经上院批准不会私娶配偶;保证其兄弟对联邦效忠;将王室铸币厂的收益交给国库而非私人金库。 王国大元帅乌卡什·欧派灵斯基宣布选举结果后,参与选举的贵族(什拉赫塔)开始举行庆祝活动,祝贺新王当选。翌年2月6日,瓦迪斯瓦夫正式加冕登基。 对外征战—— 俄国沙王米哈依一世,认为西吉斯孟德三世去世会引起波兰混乱,为利用此机会,他发动对联邦的入侵。俄军越过边界,包围了斯摩棱斯克公国,此地于1618年波俄战争结束时,被迫割让给波兰。 在1632年至1634年间的对俄战争(斯摩棱斯克战争)中,波兰新王瓦迪斯瓦夫于1633年9月成功突围,并反过来包围由米哈依·申因所率领的俄军,俄军被迫于1634年3月投降。这场战争,使得瓦迪斯瓦夫四世开始推行联邦军队的近代化,强调对近代步兵和炮兵的使用。事实证明,瓦迪斯瓦夫四世是一位良将,他基于西方理念,对炮兵和防御工事的使用所进行的创新,极大地促成了联邦在对俄作战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瓦迪斯瓦夫四世希望对俄战争继续进行,以削弱俄国,或是利用波兰与瑞典间签署的阿尔特马克和约不久将期满的时机,与俄国合兵入侵瑞典,总之,他喜欢在三国演义中获利,但是,贵族议会不希望再打仗,因为,经济受不了,贵族们不愿意再为战争缴税。普沃茨克主教斯坦尼斯瓦夫·无边斯基,在申因率俄军投降两周后写道:“我们的幸福是安居于我们的边界内,健康和安宁得到保障。”波俄双方签署的波利亚诺夫和约对波兰有利,俄国割地赔款,而瓦迪斯瓦夫四世自莫斯科大公之位退位,不再威胁俄国沙王。 斯摩棱斯克战争后期,联邦又受到奥斯曼帝国所发起的入侵的威胁。1633年至1634年间的对土战争期间,在盖特曼斯坦尼斯瓦夫·科涅茨波尔斯基的指挥下,联邦军队获胜,迫使奥斯曼帝国与联邦重新签订和约。 南方的战事结束后,联邦不得不应对北方的威胁,因为波瑞两国间的停火协议即将期满。大多数波兰贵族倾向于通过协商解决问题,不希望为一场新的战争交税,前提是瑞典人同意协商并进行让步,尤其是撤出其所占据的波兰沿海地区。瓦迪斯瓦夫本人则希望发动战争,因为这样便能给联邦带来更有意义的领土扩张,然而,因参与三十年战争而国力衰退的瑞典,同意和平解决方案,瓦迪斯瓦夫不能违抗议会和上院的决定,只得同意签署和约。双方于1635年9月,签署和约,联邦借此重获普鲁士领土。 瓦迪斯瓦夫四世得寸进尺,因其堂叔、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已于1632年在三十年战争中阵亡,瓦迪斯瓦夫提出和平继承瑞典王位的可能性,但这一提议,遭到瑞典首相兼摄政会议首领阿克塞尔·奥克森谢纳的回绝。新教国家瑞典,断无可能接受一位天主教国王,在当时,信仰的问题,兹事体大,东正教俄国反抗波兰,也是如此原因。 作为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四世效忠于皇帝,他们父子,与哈布斯堡家族的关系非常密切,尽管他与哈布斯堡的敌人法国,进行适当的协商,但他还是拒绝了黎塞留于1635年所提出的建立法波联盟,对哈布斯堡家族展开全面战争的建议,虽然这一战争可以使得联邦获得属于奥地利的西里西亚领土。自1636年起,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瓦迪斯瓦夫加强了他与哈布斯堡家族间的联系。 同时,瓦迪斯瓦夫仍试图在欧洲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通过谈判达成三十年战争的和平解决方案,他希望这份和平解决方案会帮助他重夺瑞典王位。不过,签订和约后,瓦迪斯瓦夫知道他夺取瑞典王位已无可能,于是,他把注意力转向国内。1636年至1638年间,他提出几项改革措施,以加强他与他的家族在联邦内的权力。他的第一步是试图在国内获得一个世袭省份,其所有权不会受到因未来的王室选举所可能导致的权力移交的影响;但是这项提议在议会内未能获得足够支持;接下来,瓦迪斯瓦夫试图建立一个波兰权贵骑士团,但这一计划也以失败告终,因为什拉赫塔和权贵将此骑士团尝试视为试图建立一个属于且忠于王室的精英集团,而他们在传统上反对一切可能减少贵族权力的尝试;民众的投票和反对,也使提高关税税额的计划以失败告终,在波兰,不但贵族可以让瓦迪斯瓦夫的改革尝试失败,甚至就连格但斯克(但泽)等城镇的商人和市民,也能获得足够支持(包括外国势力的支持),阻止国王的计划;议会还通过了几项法律以限制他的权力(包括雇佣外籍部队的权力),导致联邦内王权的进一步缩减。 婚姻与家庭—— 瓦迪斯瓦夫在位初期,波兰国内,有让国王迎娶莱茵法尔茨选侯弗里德里希五世的女儿伊丽撒白的打算,但是这一计划不受天主教贵族与天主教会的支持。1636年春,神圣罗马皇帝斐迪南二世,让瓦迪斯瓦夫迎娶他的女儿、奥地利女大公塞西莉亚·蕾娜塔。同年6月,瓦迪斯瓦夫派耶日·奥索灵斯基,到帝国宫廷,进行协商,双方商定,女大公的嫁妆价值一万兹罗提, 另外,瓦迪斯瓦夫与塞西莉亚·蕾娜塔之子,将会拥有西里西亚的奥波来公国、拉齐布日公国。然而,在一切事情都已准备妥当之前,斐迪南二世便去世了,其长子继位,是为皇帝斐迪南三世,他收回了将西里西亚的两公国移交给瓦迪斯瓦夫之子的提议,改为将波希米亚的特勒邦,作为了帝国的嫁妆。瓦迪斯瓦夫保证不会签署任何有违哈布斯堡家族利益的条约,并保证,如果他这一支断绝,即将瑞典王位转交给哈布斯堡家族,而哈布斯堡家族因此而支持他重夺瑞典王位。1637年9月12日,正式举行婚礼。 塞西莉亚于1644年去世后,瓦迪斯瓦夫和哈布斯堡王家族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不那么紧密了,而他与法国的关系得到了改善,最终,瓦迪斯瓦夫于1646年迎娶了法国讷韦尔公爵卡罗一世·贡扎加之女,玛丽亚·路易撒·贡扎加 。 瓦迪斯瓦夫的最后一个计划,是组织一场欧洲势力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的大战。在奥斯曼帝国与欧洲的边界,冲突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几成常态,瓦迪斯瓦夫希望这场战争,也能解决哥萨克暴乱的问题,哥萨克是生活在乌克兰的好战团体,这场战争会让他们找到方向,将其注意力放在为联邦作战上,而非反抗联邦。 但是,和此前一样,瓦迪斯瓦夫未能得到贵族支持,没有人希望再发动一场战争,瓦迪斯瓦夫从外国势力中,得到更多支持,罗马、威尼斯和俄国等,都支持此计划。瓦迪斯瓦夫于1646年,开始在哥萨克中招募军队,议会反对这一计划,并要求他解散军队,计划泡汤。 1647年8月,他的唯一的儿子因病去世,只有七岁;唯一合法子嗣的去世对国王来说是沉重的打击。 1648年初,瓦迪斯瓦夫在梅尔基内(梅雷奇)附近打猎时,胆石症(或肾结石)发作。因错误用药,他的健康状况恶化,去世。 他没有留下合法子嗣。王位由他的同父异母弟扬二世继承。 性格—— 时人称瓦迪斯瓦夫外向友好,有幽默感,乐观,颇有人缘,能够吸引很多与他交往的人。但是,他也脾气暴躁,一旦生气,做事便不顾后果。 瓦迪斯瓦夫被指挥霍无度,生活奢侈,使王室内库入不敷出。他也将大笔钱财分给其侍臣,他也因生前包养数位情妇而著称,即便在明媒正娶后也是如此。 评价—— 瓦迪斯瓦夫有很多计划:王朝战争、领土扩张,譬如重夺西里西亚、利斡尼亚、合并普鲁士公国、建立自己的世袭公国等,其中有一些的确有成功机会,但因各种原因,这些计划中大部分在他的十六年统治时期内,都以失败告终。但他确实改善了联邦的外交政策,并支持建立欧洲外交网络。 瓦迪斯瓦夫四世,终其一生,多次保卫波兰抵御外敌入侵。他被认为是一位良将,对波兰军队的现代化,贡献颇多:瓦迪斯瓦夫确保军官团的规模足以支持扩军,将持矛与持火器作战的西方式步兵,引入波兰,并支持炮兵部队扩大;他力图建立波兰立陶宛联邦海军,不过,尽管开始充满希望,但由于贵族的掣肘,瓦迪斯瓦夫最终不能保证提供足够资金建立舰队,到1640年代,这些舰船不是沉没,便是被偷窃。 关于宗教,瓦迪斯瓦夫虽然信奉天主教,但在宗教方面非常宽容,他在位期间,波兰上院有六名新教徒成员,到他去世时,这一人数增长到十一人。不过,尽管他支持新教徒,但他未能阻挡由耶稣会和其父西吉斯孟德发动的迫害“非天主教徒”之潮流,他也未能保护信奉东正教的哥萨克,尽管他非常尊重哥萨克,并仰仗他们的支持。种种一切,未能解决矛盾,这些导致了未来波兰立陶宛联邦凶猛的撕裂与动乱。 在国内政策上,他试图加强王权,但其计划大多被极度重视自己的独立和民主权力的什拉赫塔所阻挠。为抑制其王权,限制其家族野心,议会接连打压瓦迪斯瓦夫,使其遭受困境。瓦迪斯瓦夫对联邦国王的弱势地位感到厌倦,他企图取得世袭公国的企图,最终也宣告失败。 瓦迪斯瓦夫是瑞典并立国王,尽管他从未统治瑞典,甚至未曾涉足这一国家。他继承其父王的事业,试图重新统治瑞典,但因为信仰原因,也失败了。 国王对文化领域的贡献,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他全力以赴赞助艺术,是一位艺术鉴赏家,尤其是在戏剧和音乐领域;他能讲多国语言,喜欢阅读史学著作和诗歌;他收集画作,在华沙城堡中建立了著名画廊,收集了一系列意大利和佛兰德斯的重要巴洛克作品,其中很多都在他去世后的战争中遗失;他资助了很多音乐家,并于1637年建立了宫中首个圆形露天剧场,这也是波兰的首个剧场,瓦迪斯瓦夫在位期间,这里上演了几十部戏剧和芭蕾。将戏剧引入波兰,是他的贡献;他对诗歌、制图学和历史类与科学类作品,也颇有兴趣,他与伽利略保持联络。 瓦迪斯瓦夫下令建造的最著名作品之一是华沙的齐格蒙特柱。这一纪念柱用以纪念瓦迪斯瓦夫的父王;瓦迪斯瓦夫支持建造华沙的两座宫殿——卡扎诺夫斯基宫和“王室别墅”;得到瓦迪斯瓦夫赞助或被献给他的作品还包括吉多·雷尼的“欧罗巴的掠夺”。 扬二世·卡希米日·瓦萨,1609到1672,活了六十三岁,波兰国王,立陶宛大公,奥波来公爵,上西里西亚公爵,瑞典并立国王,他在位时间,1648到1660,在位十二年,他是瓦萨王朝的第三位,也是最后一位波兰国王。他是波兰立陶宛联邦最后一位真正有王室血缘的国王。 王室头衔—— 拉丁文的官方头衔:Ioannes Casimirus, Dei Gratia rex Poloniae, magnus dux Lithuaniae, Russie, Prussiae, Masoviae, Samogitiae, Livoniae, Smolenscie, Severiae, Czernichoviaeque; nec non Suecorum, Gothorum, Vandalorumque haereditarius rex, etc. 中文翻译:“扬·卡希米日,蒙上帝之恩典,为波兰国王,立陶宛大公、鲁塞尼亚公爵、普鲁士公爵、马佐夫舍公爵、萨莫吉希亚公爵、利斡尼亚公爵、斯摩棱斯克公爵、瑟斡尼亚和切尔尼戈夫公爵;也是统治瑞典人、哥特人和汪达尔人的瑞典并立国王。” 这里的普鲁士,是指波兰下辖的西普鲁士,而不是德意志人的东普鲁士。 扬二世 扬二世·卡希米日的父亲,西吉斯孟德三世,在1592年成功继承瑞典王位,至1599年,就被卡尔九世废黜。这导致了瓦萨王室两系、波兰国王与瑞典国王长期不和,这也是1600年到1629年的波瑞战争的起因。波兰和瑞典,在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中处于对立的位置上,尽管在这场全欧大战中,波兰最大程度地躲开了所有重大的军事行动。 扬·卡希米日公然支持奥地利,展现出对波兰文化的蔑视。他的时间可以分为无节制的聚会时间和宗教思考时间。或许是兄长太耀眼了,他沉迷于宗教,不过问政治,在宫廷中既没有强大的政治基础,也没什么影响力。但是,他却有与生俱来的军事指挥官的能力,他的军事才能展现在1633年与俄国作战的斯摩棱斯克战争。在1637年,扬·卡齐米日参加了帝国军队,在三十年战争中,为皇帝效力,对法国作战。 他回到波兰立陶宛联邦后,作为回报,瓦迪斯瓦夫试图让他统治库尔兰,也就是拉脱维亚西部,但却被联邦议会(“瑟穆”)反对,他对此感到愤怒,于是,扬·卡希米日在1638年来到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成为葡萄牙总督,不过,却在对法国的战争中被俘,被黎塞留主教囚禁到1640年。 1641年,扬·卡希米日决定加入耶稣会,因而得以获释。1642年,他再次回到波兰立陶宛联邦,1643年,他果真加入耶稣会,国王瓦迪斯瓦夫对他进行了口头谴责,导致了联邦和教皇国之间的外交冲突。扬·卡希米日成为红衣主教,1648年,亦即三十年在战争结束那一年,兄长去世,他辞去红衣主教的职位,参选波兰国王,并成功当选波兰国王。 第二次北方战争,是指,1655年至1661年期间,瑞典王国,与波立联邦、沙俄王国、勃兰登堡-普鲁士联邦、特兰西瓦尼亚公国、克里木汗国、丹麦王国、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之间的战争。波兰在这场混战中受创最重,虽然最后免于瓦解,但仍直接导致了国家的破败与中衰:在灾难的“大洪水时代”,波兰打了两场战争,西边的北方战争,东边的俄波战争,波立联邦丧失了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失去了大国地位。 大洪水时代,是波兰立陶宛联邦十七世纪中期的一个历史时代,其中包括一系列战役。1648年,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四世去世,乌克兰哥萨克赫莫利尼茨基,趁机发动起义,反抗波兰统治,大洪水时代,以此为开始,以1667年波兰俄国休战为终止。 1654年,俄国趁机进攻波兰,俄波战争爆发,此战,1654到1667。 1655年,瑞典国王卡尔十世,因瑞典与波兰的世仇,也趁机夹攻波兰,轻取华沙,第二次北方战争爆发。之后,一些相关国家先后参战。 1656年10月,瑞典、哥萨克酋长国、特兰西瓦尼亚、勃兰登堡、摩尔多瓦、瓦拉几亚等国,正式组成同盟,以瑞典为首,意图瓜分波兰;波兰则与俄国、克里木汗国结盟,而勃兰登堡-普鲁士原为波兰的附属国,波兰允许其独立,于是,勃兰登堡-普鲁士转而在1657年也与波立联邦结盟。 俄国因为与瑞典争夺波罗地海沿岸,不愿看到瑞典强大,于是,转而联合波兰,与瑞典开战,爆发了俄瑞战争,1656到1658年。接着,教皇国、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丹麦,也联合起来反对瑞典。此时,波兰名将斯特凡·恰尔涅茨基的救国行动逐渐看到成果,波兰因此从谷底向上回升,把越来越多的敌军赶出国土:在1657年,特兰西瓦尼亚军团被斯特凡·恰尔涅茨基彻底击败,终于在7月与波兰签定和约、退出战争;哥萨克酋长国(亦即乌克兰),也独木难支,8月,酋长国的哥萨克酋长博格丹·赫莫利尼茨基去世之后,酋长国也正式结束对波兰的战争。 波兰在俄国对瑞典作战的两年间,获得喘息之机,之后,拒绝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重新并入俄国版图,于是,俄波之间重开战。1658年11月,俄国和瑞典签订停战协定。随后,俄军在白俄罗斯向波军发起进攻。 瑞典与俄国讲和,转头对付老对手丹麦,大胆渡过冰封的海峡,在1658年攻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但却被新加入战局的荷兰、英吉利共和国的联合舰队击败,只得放弃哥本哈根。1660年5月,因为瑞典国王卡尔十世突然去世,世仇波兰趁机与瑞典签订和平条约,以便专门对付俄国。扬二世自瑞典并立国王的王位上退位,并且,放弃立斡尼亚,因此,瑞典在波罗地海势力大增。1655到1661的第二次北方战争结束。 俄波战争还在继续,波兰腾出手来,专打俄国,重整旗鼓,反击俄军进攻。6月25日,波军在白俄罗斯大败俄军;接着10月8日,再败俄军。俄军被迫退守波洛茨克。同年12月,波军相继收复维尔纽斯和格罗德诺。 波兰迫使哥萨克酋长尤里·赫莫利尼茨基,宣布效忠波兰国王,波军因而控制了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但波军企图夺占俄军坚守的基辅,始终未能实现。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的哥萨克,不承认尤里·赫莫利尼茨基为酋长,重选勃柳霍维茨基为统领。乌克兰一分为二。 1663-1664冬季,扬二世亲率波兰军队,渡过第聂伯河,入侵左岸乌克兰,沿途的大多数城镇投降,但是波军先胜后败,之后连遭挫折,灭俄已不可能,不过,在1664年夏,波军于维捷布斯克击败俄军,以胜利结束了俄波战争。 停战谈判从1664年一直拖延至1667年1月,这时,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的哥萨克起义,使得波兰后方不稳,波兰不得不签署和平协议,在协议中,波兰将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包括基辅)割让给俄国,第聂伯河成为波兰和俄国的国界,后来二战东线战场,德国在库尔斯克撤退后,退守第聂伯河,也企图以此河为德国和俄国的国界。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是罗曼诺夫王朝前期,沙俄王国的中心,与波兰打得败多胜少,难分难解,而俄国的民间力量,却在东方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无敌,夺占了一千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战后,扬二世·卡希米日与他哥哥的遗孀玛丽亚·路德薇卡·贡扎加结婚,她是多愁善感的国王的主要支持者。玛利亚·卢德薇卡去世于1667年。 1668年9月,经过一番冥思苦想,扬二世·卡希米日放弃波兰王位,回到法国,他在那里重新加入耶稣会,成为内维尔圣马丁修道院的院长。去世于1672年。 扬二世卡希米日没有健在的子嗣。他的所有兄弟姊妹都先于他去世,且未留子嗣。 在1650年代的大洪水之战中,波兰瓦萨王室的藏品被掠夺华沙的瑞典人和勃兰登堡日尔曼人所劫掠。虽然像圭多·雷尼的《欧罗巴》之类的一些藏品因藏在奥波来公国而免受劫掠。 扬二世·卡齐米日对收藏的最大贡献是,他是荷兰绘画的热心收藏家,国王的画作藏品中,主要是在1660年获得的,这些画作主要是伦勃朗的作品,也有鲁本斯、乔登斯、雷尼、圭尔奇诺、老布勒哲尔、巴萨诺和其他人的画作。 在扬·卡希米日放弃波兰王位时,他将他的大部分藏品带到法国。留在华沙王家城堡的藏品,后来在大北方战争中被掠夺,或在1720年时被萨克森选侯、波兰国王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一世盗走,譬如两幅伦勃朗的画作——《戴着黑贝雷帽的蓄胡者》(1657年,也称为《拉比像》)和《带着由珍珠装饰的帽子的人》(1667年),现在都收藏于德国德累斯顿的绘画大师画廊。 四、瓦萨家族,波兰系的大故事,说完了,接下来,说瑞典系的大故事——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1594到1632,活了三十八岁,不世出的一代名将,欧洲著名军事家,瑞典国王,生于斯德哥尔摩,即位后与帝国相争,节节获胜,却于吕岑会战不幸阵亡。他在历代瑞典国王中,惟一被国会尊为“大王”,亦被新教徒敬称为“北方雄狮”。 古斯塔夫二世 生平—— 1594年出生,当时,比他大三十多岁的堂兄西吉斯孟德三世,是瑞典国王、波兰国王、立陶宛大公。西吉斯孟德三世笃信天主教,古斯塔夫的父亲卡尔九世,借助新教路德教的力量,将大侄子西吉斯孟德三世逐回波兰,并在1604年自立为王,奠定了新教在瑞典的坚实地位,1611年驾崩,由古斯塔夫继位。 古斯塔夫二世继位后,挑战老牌强国丹麦,在卡尔马战争(1611-1613年)败于丹麦,他不得不暂时承认丹麦在北欧仍有优势;之后,他参与三十年战争,瑞典崛起,成为北欧霸主,老牌强国丹麦衰落。古斯塔夫二世娶勃兰登堡选侯的女儿玛丽亚·伊莉诺拉为妻,并占领普鲁士的埃尔宾,即今波兰埃尔布隆格,作为他在德意志的战斗基地。 在位期间,建立了哥德堡等城市,又在爱沙尼亚的塔尔图,创建塔尔图大学。当时瑞典王国的三大城市是斯德哥尔摩、里加(今拉脱维亚首都)、塔林(今爱沙尼亚首都)。今日的斯德哥尔摩和哥德堡,都有古斯塔夫·阿道夫广场,以纪念这位名将名王。 古斯塔夫二世以灵活运用野战炮兵著称;除此之外,他注重主动进攻,比一般线性作战更强调机动性;他指挥的装备滑膛枪的火枪手,射击准确,装填速度是当时其他国家的士兵的三倍,现代军校称之为优势火力;他坚持不懈,亲率官兵出征,身先士卒,为此他获得威望甚钜。 克劳塞维茨和拿破仑,都把古斯塔夫二世尊为自古以来最伟大的统帅之一。 古斯塔夫热衷于亲临前线带队冲锋,颈部、喉部、腹部都受过枪伤,有一发子弹留在他颈部靠近脊椎的地方。因此他不能穿常见的金属胸甲,因为胸甲压迫枪伤导致剧痛。古斯塔夫在吕岑会战,佩戴的是轻便的生皮盔甲,这副皮甲现在陈列在斯德哥尔摩王宫的军械展览厅。 古斯塔夫年轻时,曾化名“嘎斯”(GARS)上尉,微服游历西欧各地,目的是游学和刺探“潜在的盟友和敌国”情报。嘎斯这个名字是拉丁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的缩写。古斯塔夫是一个受启蒙思想高度影响的统治者,他严格控制瑞典贵族,并扶持工商阶级对抗贵族阶级。 1630年六至七月,古斯塔夫率瑞典,参加全欧大战三十年战争。当他开始征讨德意志北部时,率四千官兵,很快就巩固了新教徒的势力范围。1630年七月,他率军在奥得河口登陆,很快占领什切青一带。1631年九月,甚至在萨克森盟军临阵脱逃的情况下,古斯塔夫二世在第一次布赖滕费尔德会战中,重创当时横霸萨克森的天主教军队,全歼帝国名将提利军约四万人,提利本人负伤南逃,欧洲为之震动。这也是线式战术首次在欧洲战场上被运用。这次胜利促使他计划入侵余下的帝国。 1631年冬,瑞典军队连续攻陷莱比锡、阿尔夫特、法兰克福。 1632年三月,古斯塔夫二世入侵巴伐利亚,并在莱希河会战中,击退帝国军队,提利身负重伤,不治身亡。之后,瑞典军队又连续攻陷奥格斯堡、慕尼黑和纽伦堡。这一时期,是三十年战争中,瑞典军队的巅峰。同年夏,他尝试寻找政治上的解决方案,从而同时保证已存的德意志诸侯架构和新教徒的利益,同时,以军事上的胜利保证之。 1632年4月,帝国重新任命曾击退丹麦大军的名将华伦施泰因。华伦施泰因复出后,首先就是挥军进攻瑞典盟友萨克森,攻克其首都莱比锡。9月,古斯塔夫二世率军向奥地利方向佯攻,企图调虎离山,引开帝国军队主力,拯救萨克森,华伦施泰因识破其计策,反而乘机直扑萨克森军队,试图切断瑞典补给线以迫使古斯塔夫二世回援。1632年11月6日,双方在莱比锡一带的吕岑村遭遇。在吕岑会战的关键时刻,古斯塔夫率领骑兵冲锋,在一片浓雾和硝烟中,中弹身亡。 古斯塔夫驾崩后,瑞典国会于1633年二月决定赋予他“大王”的最高殊荣,再无其他瑞典国王能获此无上荣誉。 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曾将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迦太基的汉尼拔、古罗马的凯撒与古斯塔夫,评价为西方军事史上四大名将,值得一提的是,后人的典籍中,拿破仑本人之后亦加入了此行列,成为了西方战史中第五大名将。 时间线—— 1626年7月,波兰-瑞典战争中古斯塔夫和军队登上普鲁士皮劳。 1627年8月18日,古斯塔夫于特切夫会战中身负重伤。 1630年5月,古斯塔夫与军队进入波美拉尼亚,7月6日他登陆德意志。 1631年9月,布赖滕费尔德战役中,即使新教联军的萨克森军队逃阵,但古斯塔夫仍大胜蒂利的天主教军队。 1632年3月,莱希河战役中,古斯塔夫再次大败蒂利,蒂利阵亡。 1632年4月,赖恩战役。 1632年5月,慕尼黑向瑞典军投降。 1632年9月,古斯塔夫进攻瓦伦斯坦控制的Alte Feste堡垒,但被击退。新教联军的一些雇佣兵变节。 1632年11月,吕岑会战中,古斯塔夫阵亡,但瑞典军队仍击败华伦施泰因所率的帝国军队。在《西伐利亚和约》签订前,瑞典由奥克森谢纳大法官守着。 每年11月6日,瑞典都会纪念古斯塔夫·阿道夫日。当天会卖国王的巧克力奖牌,一种特别糕点。当天也是瑞典官方国旗日。

我们先来说说历史上瑞典和波兰的两个瓦萨王朝。

瑞典著名重金属音团乐队Sabaton于2012年发行以瑞典王国兴亡为主题的专辑《Carolus Rex》,其中一首"The Lion From The North"讲述了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的传奇生平。 克里斯蒂娜·奥古斯塔,1626到1689,活了六十二岁,瑞典女王,1632到1654,六岁继位,在位二十二年。克里斯蒂娜是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与王后勃兰登堡的玛利亚·伊丽欧诺拉的第三女。在国王于三十年战争吕岑会战中阵亡后,当时六岁的克里斯蒂娜继承王位,十八岁时亲政,统治瑞典十年。 克里斯蒂娜是1600年前后最博学多闻的女性,她喜爱书籍、手稿、绘画、以及雕塑,由于其对宗教、哲学、数学、与炼金术的兴趣使然,她吸引了想要让斯德哥尔摩成为“北方雅典”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她才思敏捷而喜怒无常,她不愿臣服于自己的女性角色,她同时喜欢女性和男性,因此做出了不婚的决定,引起了轩然大波。在1654年退位后,她改信天主教,并且将自己的名字从"克里斯蒂娜·奥古斯塔·瓦萨"改为"克里斯蒂娜·亚历珊德拉" 在二十八岁时,这位“北方的智慧女神”移居教皇国首都罗马。她成为一位神学与音乐领域的领导人物,并且支持了许多巴洛克艺术家、作曲家、音乐家。 她是先后五任教皇所招待的贵宾,也是反对宗教改革的重要人物,她是少数几位去世后葬于圣伯多禄大殿的女性。她超乎常人的生活方式、阳刚的打扮与行为,在许多的小说、戏剧、或电影中被传颂。她的超性别,或者说跨两性,是不少艺术作品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可以说她是女王,也可以说她是国王。 瑞典裔美国女星葛丽泰·嘉宝在1933年米高梅出品的影片《琼宫恨史》中扮演的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 1626年12月18日,克里斯蒂娜生于斯德哥尔摩。她是古斯塔夫二世的第三女,前两个已经夭折,故玛利亚·伊丽欧诺拉王后怀有第三胎时,举国都十分期待,她诞下孩子时,王宫更是充满热烈欢呼声。国王很疼爱女儿,而女儿也很敬爱父亲,然而王后却因自己没有诞下男孩而对克里斯蒂娜很冷漠。古斯塔夫二世为了捍卫新教,率兵出国参与三十年战争,申明若他无法回国,则由克里斯蒂娜继承王位。 国王把克里斯蒂娜当作王子抚养,而克里斯蒂娜继位时宣誓为“国王”而非“女王” 。烦躁的母亲常常告诉她,把她诞下来时是多么痛苦,使她感到内疚,可能这是她不打算诞下儿子作继承人的原因。 1632年,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于德意志的吕岑阵亡。虽然克里斯蒂娜很少流泪,但她为了父亲的去世哭泣了三天。由于克里斯蒂娜跟先王长得很相似,母亲改变了对她的态度:起初漠不关心,现在却十分注意她。古斯塔夫二世曾下令,若他不幸阵亡,克里斯蒂娜应交由姑母卡塔丽娜照顾。卡塔丽娜跟莱茵法尔茨的约翰结婚,二人于战争爆发后迁回瑞典,她与克里斯蒂娜十分要好;卡塔丽娜的儿子后来继承了克里斯蒂娜的王位。然而玛利亚·伊丽欧诺拉王后却不满先王遗令,决定要亲自照顾女儿,并禁止卡塔丽娜进入王宫。阿克塞尔·奥克森谢纳大法官逼不得已,只得把玛利亚·伊丽欧诺拉放逐至格里普斯霍姆宫,并限制她,要得枢密院同意方可见女儿。自此,克里斯蒂娜的姑母一家人作伴,过了三年愉快时光,但卡塔丽娜于1639年去世后,奥克森谢纳即令其家人迁出王宫。 克里斯蒂娜骑术精湛,并学习击剑和射击。她六岁继位为女王时已经很成熟,给俄国大使留下极佳印象。先王指派给她的导师,神学家约翰内斯·马蒂亚·哥图斯,教晓她宗教、哲学、希腊语和拉丁语。此外,她也学习瑞典历史和现代语言,她语言天分十分高,曾使法国大使大惊叹:“她的法语说得那么好,就像在卢浮宫内出生!”而曾在意大利居住四年的医生,则惊叹她虽然未到过意大利,却说得像当地人一样 。 克里斯蒂娜十四岁时,是模范学生,教授她政治学的奥克森谢纳赞扬她说:“她完全不像女孩子,相反,她天资聪敏,遗传了父亲的智慧。” 奥克森谢纳和古斯塔夫二世,经常把国王领地赏赐士绅和将领,以换取他们效忠,而克里斯蒂娜长大后,则明白了,这政策改变了国王和士绅之间的势力平衡。她的曾祖父古斯塔夫·瓦萨改信新教后,国王拥有的教会和修院财产急剧增加,当时王室领有瑞典土地的三成,士绅阶层领有两成,自耕农领有其余五成,但古斯塔夫二世不断赏赐臣下,使得克里斯蒂娜继位时,士绅阶层领有国家七成五的土地。 与母亲的关系—— 玛利亚·伊丽欧诺拉,经常给克里斯蒂娜写信,请求离开囚禁她的格里斯普霍姆宫。克里斯蒂娜知道枢密院不会允许这要求,故回信婉拒。玛利亚·伊丽欧诺拉又要求二人一起离开瑞典,克里斯蒂娜则试图劝服她不要离国,然而她还是于1640年和她的内侍一起逃到丹麦,并受到克里斯提安四世款待,之后,她回到了故乡勃兰登堡,而作为她亲属的勃兰登堡选侯,因此要求瑞典赔偿。枢密院打算收回她的封地和财产,克里斯蒂娜以自己的金钱支付母亲的生活费。 玛利亚·伊丽欧诺拉最终于1648年回到瑞典,并在克里斯蒂娜退位后一年,即1655年去世。 笛卡尔来访—— 克里斯蒂娜经常与法国大使沙尼,讨论笛卡尔哲学,她有意跟笛卡尔联络,并邀请他来到瑞典。虽然她提醒笛卡尔应该在春夏才来,但他还是在寒冷的1649年10月到达斯德哥尔摩。笛卡尔和沙尼同住,但他每天按照克里斯蒂娜的时间表,早上5时就到王宫图书馆,跟她,以及国家历史学家约翰·弗来恩斯翰,讨论哲学。身处冰天雪地的笛卡尔,于1650年1月患上肺炎,并在之后病故。克里斯蒂娜为他去世感到十分内疚。 执政—— 克里斯蒂娜女王十六岁时,获枢密院邀请参与政事,但她请求像父亲一样,待十八岁才亲政。她顺利完成与丹麦交好的首要工作:丹麦把哥得兰岛、厄塞尔岛转让给瑞典,同时瑞典还从挪威得到耶穆特兰、海里耶达伦。 奥克森谢纳不久后发现,女王与自己的政见不同。他认为继续参加三十年战争,对瑞典最有利,然而,克里斯蒂娜渴求和平,因此派遣了自己的代表约翰·阿德勒·萨伊乌斯去与其它诸侯谈判。在《西伐利亚和约》签订前,女王为了抗衡贵族政治,不理会奥克森谢纳的反对,任命了萨伊乌斯为枢纽院成员。 克里斯蒂娜女王知道人们期待她诞下瑞典王位继承人。她的表哥卡尔,亦即姑母卡塔丽娜的儿子,对她有意,因此,卡尔于1642年参军前,与她秘密订婚,不过,克里斯蒂娜却在自传写道,她“对婚姻感到无比厌恶”,也“对女性所说和所做的所有事感到无比厌恶”。她每晚只睡三至四小时,主要时间是在学习。 1649年2月26日,克里斯蒂娜女王公告,她打算不结婚,并且立表哥卡尔为王位继承人。贵族对此表示反对,但其余三个国民等级:神职人员、资产阶段和农民,都同意接受。克里斯蒂娜女王的加冕礼于1650年10月举行,她在雅各斯达尔宫(今称乌尔里克斯达尔宫)登上以绣金黑天鹅绒装饰、以六匹白马拉动的马车。这车队十分长:首辆马车到达大教堂时,还有马车未离开雅各斯达尔。她邀请了国家的四个等级赴王宫的晚宴。宾客穿着华丽衣服,享受美酒和烤肉,就如身处嘉年华会。 克里斯蒂娜虽然常被称为女王,但她的正式头衔是瑞典国王。欧洲各国的王子曾想追求她,但都被她拒绝。 克里斯蒂娜喜欢戏剧和芭蕾舞。她重金聘请法国芭蕾舞团、法国乐团、意大利乐团,常驻瑞典宫廷,她也邀请了意大利和荷兰的歌剧团来瑞典演出。她本人也是业余演员,参与当时在宫廷很流行的业余剧团。 宗教信仰—— 虽然女王从小跟随路德教的瑞典教会长大,但她长大后,秘密改信罗马天主教。她一生都很体谅别人的信仰。 身为秘密天主教徒,却管治新教国家,使她感到莫大压力。她在1651年8月,向枢密院提出要退位,但被游说继续在位。她委托在瑞典担任葡萄牙大使翻译官的耶稣会教士,替她向罗马的耶稣会大会,偷偷转达了一封信。后来,耶稣会派了两名会士,伪装成绅士,使用化名,来到瑞典秘密传教。克里斯蒂娜与他们详谈,对天主教对理性和自由意志的见解很感兴趣。 这种遮遮掩掩的生活不符合她的性格,使她病倒。1652年2月,法国医生皮埃尔·布德洛来到瑞典。跟当时相信放血治疗的医生不同,他劝告克里斯蒂娜改变长久以来的刻苦生活,应睡觉充足、洗热水澡、进食健康,好好享受生活。克里斯蒂娜一直喜欢戏剧,尤其是皮埃尔·高乃依的英雄主义作品。布德洛医生把演员召到瑞典宫廷,使那里变成文化中心。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颁布《枫丹白露敕令》,剥夺《南特敕令》赋予法国新教徒、主要是胡格诺教徒的权利,对其进行残酷的宗教迫害。克里斯蒂娜在1686年2月,向法国大使递交了一封表示愤怒的信件。路易十四世没有理会她,但她还是继续表达不满。 退位—— 克里斯蒂娜打算要退位,以便全心全意信奉天主教,以及认识文艺复兴的艺术和科学。耶稣会派了教士来斯德哥尔摩,判断她皈依天主教的诚意。当然,她并不是全然因为改宗天主教而退位,还有原因是当时指责她太随心所欲和挥霍无度的批评,她在十年间册封了十七个伯爵、四十多个男爵和四百多个低级贵族,并卖掉或抵押了巨额财产,以支付他们的俸禄。 克里斯蒂娜于1654年6月5日,禅位予表哥卡尔·古斯塔夫,在乌普萨拉城堡的退位仪式上,克里斯蒂娜身穿的礼服被一件一件摘下,但负责摘去王冠的佩尔·布拉赫并没有动手,而是使她自行把王冠摘下。她身穿塔夫绸白袍,声音颤抖地发表告别演说,感谢所有人后,便把王位移交给身穿黑服的卡尔十世。退位后,克里斯蒂娜在边境改穿男人衣服,像男人般骑马越过丹麦边境。 她在8月到达当时的西班牙领土安特卫普,当地的人举办了宴会欢迎她,1654年12月24日,她在西班牙领土布鲁塞尔皈依天主教,但她不敢公开宣示,因为恐怕瑞典枢密院会停付她的生活费。由于她仍未公开宣告她的新信仰,教皇和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四世也不敢公开支持她。她自行以贷款筹集大额资金,以供她和255人、247匹马的随行人员,到达意大利,然后,由当地接待,接待她的庞大队伍的提洛尔公爵,几乎因她的到访而倾家荡产。 1655年11月3日,克里斯蒂娜公开宣布皈依天主教,写信通知了教皇亚历山大七世和表哥卡尔十世。 定居教皇国首都罗马—— 由教廷详细计划的投奔罗马之旅十分成功。克里斯蒂娜骑马穿越弗拉米尼亚门(今人民门 ),于12月23日进入教皇国首都罗马。 罗马城,先后为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首都,之后,先后属于日尔曼各民族的东哥特王国、伦巴德王国、法兰克王国,最终,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丕平献土,将罗马城献给教皇,建立教皇国,罗马城成为教皇国的首都。 梵蒂冈,是罗马城的一个城区,教廷就设立于梵蒂冈城。 圣诞日,克里斯蒂娜来到教廷所在的罗马梵蒂冈区,跪在圣伯多禄大殿的圣坛前,并接受教皇亲自主礼的圣礼。克里斯蒂娜因此取名“克里斯蒂娜·亚历山德拉”,不仅是向教皇亚历山大七世致敬,也是纪念她景仰的亚历山大大帝。由于她是当时最著名的皈依天主教的女人,她获免除向天主教信仰行屈膝礼的仪式。事实上,她在转信前多次向教士询问,希望她怎样服从教会的礼仪。 此后,她在三十年间,屡次定居罗马。教皇为克里斯蒂娜定居教皇国首都罗马而感到十分高兴。她居住于帕尔马公爵的法尔内塞宫。 克里斯蒂娜于1656年1月,在法尔内塞宫,创办了阿卡迪亚学院,每逢星期三都会开放给上流社会人士,让他们享受音乐、戏剧、文学和语言。 因为克里斯蒂娜改信天主教,因此,瑞典没有兑现支付生活费的承诺,克里斯蒂娜只得靠借贷和他人捐款过活。她的随从烧毁了门以取暖,亲信桑迪尼利兄弟出售了宫殿内的艺术品;这都是因为克里斯蒂娜没有支付他们的薪俸。 还不到三十岁的克里斯蒂娜与同龄的男人交往,招来闲言闲语。其中一个和她交往的人是阿佐利诺枢机主教,阿佐利诺负责教廷与欧洲各宫廷的联络,他也是天主教会内的自由思想运动“飞行队”的领袖。阿佐利诺和克里斯蒂娜交往甚密,二人终生都是朋友。克里斯蒂娜周游列国时,写了很多信给他,现存的有五十封。信件以密码写成,但被1900年时瑞典-挪威的驻罗马大使卡尔·比尔特男爵破解。 由于花光金钱又厌倦宴会,克里斯蒂娜决定移居法国两年。路易十四款待了她,但她刚强的外表和自由的言谈,使当地的妇女感到震惊。 蒙纳尔德希谋杀案—— 当时,米兰公国、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王国,都是西班牙联合王国的一部分。意大利裔的法国首相马扎洪,意图让那不勒斯脱离西班牙而独立,马扎洪打算立克里斯蒂娜为那不勒斯女王。1656年夏,克里斯蒂娜乘船到马赛,再到巴黎讨论此事。 9月22日,她和路易十四商定,路易十四将扶立克里斯蒂娜为那不勒斯女王,并帮助她抵抗哈布斯堡西班牙的侵略。如果成为那不勒斯女王,她财政上就不需再依赖瑞典了,并且可以在法国和西班牙之间斡旋。 不过,哈布斯堡家族粉碎了路易十四和克里斯蒂娜的阴谋,做女王的梦想落空。 1657年夏,克里斯蒂娜拜访教皇国城市阿维农。10月,她入住法国枫丹白露,她在那里,杀害了她的骑士统领、意大利贵族济安·里纳尔多·蒙纳尔德希,欧洲各国宫廷为之震惊。 她一直怀疑蒙纳尔德希,出卖了她的利益。她传召蒙纳尔德希,蒙纳尔德希恳求原谅,但被克里斯蒂娜的亲信桑迪尼利兄弟刺伤。他在克里斯蒂娜的庞大住宅里,走避了几个小时,但终于被桑迪尼利兄弟杀害。勒贝神父记述这事道:“她为自己被迫采取这种行动感到伤感,但声称他的罪行和背叛已受到公义审判。” 事后,马扎洪建议克里斯蒂娜把罪名全推到桑迪尼利身上,然后解雇他们,但她坚称自己对此事负全责。她写信给路易十四交待此事,法国人站在她的一边,然而,罗马人感觉全然不同,他们认为桑迪尼利兄弟是刽子手,替外国的野蛮人行凶,杀害了意大利贵族。 再返罗马—— 1658年5月,克里斯蒂娜再次来到罗马,但这次她没有受到热烈欢迎,因为她的声誉已因蒙纳尔德希谋杀案而严重受损。教皇签署委派了新的随从,以取代杀害蒙纳尔德希和屡次盗取克里斯蒂娜财物的桑迪尼利兄弟。 从此,里阿瑞欧宫成为克里斯蒂娜在罗马的固定住所。她在墙上布置了很多的画作,多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室内也挂着她好友的画像,包括阿佐利诺、贝尼尼、艾芭·斯芭尔、笛卡尔、沙尼大使,和布德洛医生。她和教皇在阿佐利诺调解下终于和解了,教皇亦给了她生活津贴。 重返瑞典—— 1660年4月,克里斯蒂娜得悉卡尔十世已经在2月去世,他的独生子卡尔十一只有五岁。同年夏季,她回到瑞典,并宣称,若卡尔十一也去世了,她就会重掌王位。但由于她是天主教徒,瑞典议会不同意她复辟,新教的神职人员也禁止她在住处举行天主教弥撒。她最终第二次放弃了王位,花了一年时间筹集返回罗马的盘缠。 1662年夏,她第三次抵达罗马,并过了几年快乐日子。1667年,由于与教皇不和,她便再次启程返回瑞典。但她的居所已被侵占,使她停留在汉堡,不再北行。她在当地得悉教皇亚历山大七世已经去世,而继任的克来门九世则是她的常客。为了庆祝他当选,克里斯蒂娜在汉堡的临时住所举行大型宴会,流着美酒的室外喷泉挂满灯饰,然而,她忘记自己身处新教徒的土地上,她被当地居民以石头和火把威吓,只得从侧门落荒而逃,宴会最终不欢而散。 在罗马的晚年—— 1668年11月,克里斯蒂娜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教皇国首都罗马。和13年前一样,她在欢迎中骑马从人民门入城。新教宗克来门九世常常探访她,因为他们都喜欢戏剧。克里斯蒂娜在监狱旧址创办了罗马首间公众剧院“阿波罗歌剧院”,现时此剧院属僧人所有。1669年末,教皇中风弥留时,他只召见很少人,克里斯蒂娜就是其中一人。新当选的教皇克来门十世,担心剧院败坏风俗,颇为不满。教皇诺森十一在位时,情况更为恶劣,他下令把剧院改建为谷仓,同时,禁止女性演出、唱歌和穿着低胸装。克里斯蒂娜不以为然,继续让女性在她的宫殿内演出。 克里斯蒂娜住宅的底层有实验室,她和阿佐利诺,在那里做炼金术的实验。她写作了一些作品,包括一部自传和关于她仰慕的阿历山大大帝和凯撒大帝的文章,她与游历欧洲时认识的人保持联络。她还资助一些音乐家。 去世—— 1689年2月,六十二岁的克里斯蒂娜患了重病,接受了临终圣礼。教宗亚历山大八世亦抱恙在身,未能亲往探望,但派人向她传达祝福。4月中,她又患了肺炎和发高烧。她在病床向教皇传讯,请求宽恕她以往的不敬,教皇应允。临终时,阿佐利诺枢机主教一直陪伴在身旁。克里斯蒂娜于1689年4月去世。 1702年,教皇克来门十一,下令为克里斯蒂娜女王树立纪念碑,以表彰她皈依天主教,使教皇期望新教瑞典终会回归天主教,也感激她为罗马文化贡献良多。纪念碑置于大殿内厅,克里斯蒂娜的头像戴着王冠,以圆形金铜大奖章衬托。下面的三个浮雕分别象征:她让出瑞典王位并在因斯布鲁克弃绝新教、蔑视权贵、有信心战胜异端。 为偿还她的债务,克里斯蒂娜指定枢机主教阿佐利诺为唯一继承人,但他患有重病,身体衰弱,一个多月后也去世了。阿佐利诺的侄子接管了他的财务之后,马上就变卖了克里斯蒂娜留下的所有艺术珍藏。她庞大而且珍贵的藏书库,是父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征战欧洲多年所得的战利品,被教皇亚历山大八世购入,置于梵蒂冈图书馆。她原先拥有的约三百幅画作,包括提香的《维纳斯的诞生》等,大部分先收藏于法国奥尔良画藏,后来保存于苏格兰国家画廊。起初,这些画作被带走似乎是瑞典的重大损失,但却使得它们免于1697年瑞典三王冠宫的大火。保罗·委罗内塞《维纳斯哀悼阿多尼斯》被阿佐利诺的侄子变卖后,辗转返回瑞典国立博物馆。 人际关系—— 纵使大臣经常催促她履行诞下继承人的职责,但克里斯蒂娜坚决不肯结婚。她厌恶婚姻。她喜欢穿着男人衣服,或在服装上同时展现男性和女性风格。她的性取向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现代传记普遍认为她是女同性恋者,或双性恋者。 当时的人认为,克里斯蒂娜坐下、走路、移动、交谈的举动都很男性化。她也较喜欢与男子作伴,也喜欢漂亮女人,同样地,她还喜欢与有学识的女性交往,不管她们长得怎样。克里斯蒂娜年轻时十分热爱她的内侍艾芭·斯芭尔,大部分空余时间都和她在一起和称赞她的美。克里斯蒂娜把她介绍给英格兰大使怀特洛克,保证她的才智与美貌都是惊为天人的。她离开瑞典后也继续写信给斯芭尔,信中说她会永远爱着她。这种信件在当时十分流行,包括克里斯蒂娜写给从未相遇,但仰慕其写作的女人的信件。后来在罗马时,她跟阿佐利诺枢机的关系非常亲昵。 克里斯蒂娜的去世,标志着,瓦萨家族,历经六代,最终落幕。 PS: 波兰历任国王 自1320年波兰恢复统一后,历任国王包括: 皮雅斯特王朝 瓦迪斯瓦夫一世 1320年 - 1333年 卡希米日三世 1333年 - 1370年 安如-西西里王朝 卢德维克 1370年 - 1382年 雅德维加 1384年 - 1399年 雅德维加与立陶宛大公约盖拉结婚。 雅盖洛王朝 瓦迪斯瓦夫二世 1386年 - 1434年 瓦迪斯瓦夫三世 1434年 - 1444年 卡希米日四世 1447年 - 1492年 扬一世 1492年 - 1501年 亚历山大一世 1501年 - 1506年 西吉斯孟德一世 1506年 - 1548年 西吉斯孟德·奥古斯特 1548年 - 1572年 1572年西吉斯孟德·奥古斯特去世后,波兰大贵族开始选举国王。 选举制国王 亨里克五世·瓦卢瓦, 1551到1589,活了三十七岁, 1573到1575,在位两年,首位当选国王,因想获得法国王位,而自波兰王位退位,回到法国后,成为法国国王亨利三世。 安娜 , 1523到 1596,活了七十二岁,1575到1586 ,在位十一年, 西吉斯孟德一世之女,后与斯特凡结婚和共治,丈夫去世后退隐修道院。 斯特凡·巴托里,1533到1586,活了五十四岁,1576到1586,在位十年, 与安娜女王结婚而登上王位。 西吉斯孟德三世·瓦萨, 1556到 1632,活了六十五岁,1588到1632,在位四十五年,1592到1599为瑞典国王,后来与其叔卡尔九世争位失败,被瑞典议会废黜后返回波兰。 瓦迪斯瓦夫四世·瓦萨 , 1595到 1648,活了五十三岁,1632到1648,在位十六年, 在位期间为波兰黄金时期的尾声,在斯摩棱斯克战争中击败沙俄王国。 扬二世·卡希米日·瓦萨 ,1609到1672,活了六十三岁,1648到1668,在位二十年, 退位为僧侣,瓦萨王朝最后一位国王。 米哈乌 ·维希尼奥维茨基, 1640到 1673,活了三十三岁,1669到1673 ,在位四年。 扬三世·索别斯基, 1629到 1696,活了六十六岁, 1674到1696,在位二十二年, 在位期间为波兰中兴时期,1583年,率军勤王,为帝国首都维也纳解围,击败奥斯曼帝国入侵。 奥古斯特二世·维廷 , 1670到1733,活了六十二岁,1697到1706 ,在位十年,同时为萨克森选侯弗里德里希·奥古斯都一世。波瑞战争失败后被迫退位,后来重登王位。 斯坦尼斯瓦夫·来辛斯基,1677到1766,活了88岁,1706到1709 ,在位三年,参加 大北方战争。 奥古斯特二世·维廷, 1709到1733,在位二十四年,复辟。 斯坦尼斯瓦夫·来辛斯基,1733到1736 ,复辟,参加波兰王位继承战争,退位后封为洛林公爵。 奥古斯特三世 ·维廷, 1696到1763,活了66岁, 1733到1763,在位三十年,同时为萨克森选侯,与上任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争位,导致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削弱了波兰国力,为日后瓜分波兰种下祸根。 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波尼亚托夫斯基,,1732到1798,活了六十七岁,1764到1795 ,在位三十一年,是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情夫,其任务是配合俄国瓜分波兰,波兰被瓜分后退位,流亡俄国并在那里去世。 波兰大公国,拿破仑帝国境内的自治大公国,波兰大公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维廷, 1807到1815,在位八年,同时是萨克森国王。 俄属波兰王国,拿破仑战争后俄罗斯帝国在波兰建立的国家;由俄国皇帝兼任波兰国王: 亚历山大一世,1815到1825,在位十年。 尼古拉一世,1825 到 1855,在位三十年。 1831年曾被波兰十一月革命推翻,但未过一年即复辟。 亚历山大二世,1855到1864,在位十年。 亚历山大三世,于1864年,废除波兰王国,将其疆土直接并入帝国之内。直到1916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意志帝国占领俄属波兰。 德属波兰王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德国建立的国家,一直由德皇直接统治。 在同盟国战败后,波兰恢复独立并建立共和国,即第二共和国。在历史上,将1569到1795的波兰立陶宛联邦,称为第一共和国。 1939年,俄德第四次瓜分波兰

用户评论

米兰

哇,一直对瓦萨王朝很感兴趣,这个话题太吸引人了!小时候就喜欢看历史书籍,瑞典和波兰的这段历史真是丰富多彩。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泪湿青衫

两个瓦萨王朝,听起来好专业啊。虽然我不是历史专家,但这个话题让我想深入了解一下,特别是瑞典的瓦萨王朝,好像有很多传奇故事。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娇眉恨

对啊,我一直觉得瓦萨王朝的兴起和衰落很有戏剧性,两个王朝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呢?期待看到更深入的分析。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虚伪了的真心

瑞典和波兰的瓦萨王朝,听起来好古老的感觉。我觉得这种历史题材的文章能让人静下心来,好好品味一下过去的辉煌。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业是老师的私生子

哈哈,两个王朝,两个不同的国家,但是瓦萨这个名字真是让人印象深刻。希望这篇文章能详细介绍一下两个王朝的不同特点。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風景綫つ

哇,历史有时候就像一幅画,而瓦萨王朝就是这幅画中不可或缺的一笔。两个王朝的故事,是不是也有爱恨情仇呢?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繁华若梦

两个瓦萨王朝,感觉像是两个国家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这篇文章能不能谈谈这两个王朝对后世的影响呢?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大王派我来巡山!

瑞典和波兰的瓦萨王朝,听起来好有挑战性。我对历史一直很感兴趣,但有时候觉得历史太复杂,不知道从何下手。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々爱被冰凝固ゝ

两个王朝,两个不同的时代,这篇文章能不能让我们了解一下瓦萨王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呢?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玩味

瑞典和波兰的瓦萨王朝,感觉像是两个平行世界的故事。这种跨文化的历史研究真是有意思。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醉红颜

两个王朝,两个不同的故事,但瓦萨这个名字却让人联想起一段辉煌的历史。希望作者能深入挖掘这两个王朝的内在联系。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惦着脚尖摘太阳

对历史感兴趣的人都知道,瓦萨王朝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这篇文章如果能从全球视角来分析,那就更好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巷雨优美回忆

两个瓦萨王朝,听起来有点像两个英雄的故事。我喜欢这种历史题材的文章,因为它总能让我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り。薆情海

瑞典和波兰的瓦萨王朝,两个王朝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是不是也反映了当时欧洲的政治格局呢?期待作者的见解。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安之若素

两个王朝,两个不同的命运,这篇文章能不能让我们看到瓦萨王朝的兴衰历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衫故人

瓦萨王朝,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我对这两个王朝有更全面的了解。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的黑色迷你裙

两个瓦萨王朝,两个不同的时代,这种对比研究真是太有深度了。我迫不及待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这两个王朝的。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神经兮兮°

瑞典和波兰的瓦萨王朝,两个王朝的兴衰历程,是不是也反映了当时欧洲的变革呢?这篇文章能不能谈谈这一点呢?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极§速

对历史爱好者来说,瑞典和波兰的瓦萨王朝是一段不容错过的历史。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我对这个时期有更深的认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