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是如何产生的?
2024-10-31 20:10:09 | 作者: 匿名
但当谈到消费社会的诞生及其演化历史时,其涉及的范围就变得复杂了。事实上,在19世纪之前,大多数人家中几乎没有家具和餐具,人们很少去远方旅行,生活必需品也很少更换。但短短两个世纪,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了消费者,商品成为一切的中心,生活被消费划分为各种“方式”,甚至个体身份也被消费所发明和实现。
美国电视剧《摩登情爱》 第一季剧照。
我们是如何从生产者转向消费者的?消费社会经历了怎样的复杂过程?商品的力量从何而来?法国学者Antoine Galluzzo在《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一书中回顾了过去200年的消费主义历史。
“在这段历史中,无穷无尽的商品不断流通,新的消费习惯层出不穷。商业不断地为物质世界和理想世界提供养分。这一切都是利用人性来完成的。它利用了人们对安全的期待,自尊、权力、形成群体的欲望也利用了人们的认同和偏见,最重要的是利用了人们操纵事物、赋予事物意义的工具。心理需求,也是人们思想和权力关系的一种表达形式。”加卢佐在书中说道。
以下摘自《新消费精神:漫长的1960年代与市场的复兴》第《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号第九章,经出版社授权。它探讨了为什么诞生于1960年代的叛逆文化不但没有破坏商业秩序,反而通过宣扬个体符号,最终成为消费主义的帮手。原文有部分删减,字幕是摘录者准备的。
《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法国] 安东尼·加卢佐(Anthony Galluzzo) 撰写,玛雅(Maya) 翻译,Gravity |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6月。
市场发明了“青春期”的概念
1880年代出生的一代是第一批能够在身心上摆脱社会束缚的年轻人。他们享受着专属于远离父母的年轻人的闲暇时光,创造了一个独立的“想象共同体”。他们不再追随父母的文化,而是发展了自我意识,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和代码。与此同时,他们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20世纪50年代,报纸给新生代起了各种各样的名字:“teenagers”、“teenagers”、“young people”(青少年、青少年、dcagnaires、jeunes)等。青年文化在世界各地出现,这些文化往往被与某些图腾有关。符号是相关联的,例如比尔·哈利的彗星的音乐和詹姆斯·迪恩的服装风格。 20世纪中叶的年轻人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找到自己的身份并团结起来,甚至拥有相同的文化,首先是因为当时的青少年能够体验到消费的全球化,因为同样的牛仔裤和牛仔裤销往世界各地。自动点唱机、皮夹克和晶体管收音机。他们的自我意识依赖于市场并受到市场的影响。到了20世纪中叶,几乎整个文化传媒行业都找到了针对和吸引年轻人的策略。
于是,针对年轻受众的多媒体产品在世界各地涌现。在美国,所谓的“剥削电影”和青春电影已经发展起来;德国的《Bravo》(1956-)杂志、法国的《Salut les copains》(1962-2006)杂志等新兴青年杂志也在短时间内发行了超过100万份。 20世纪60年代,青年文化变得如此庞大,以至于出现了专门的电视节目,例如1961年至1965年在法国播出的《Age Tendre et Tete de Bois》(Age Tendre et Tete de Bois)和1963年开始的《Age Tendre et Tete de Bois》。至1966 年准备就绪,稳扎稳打,出发! 2011年在英国播出的《Ready, Steady, Go!》无不证明了青年文化从一开始就是媒体和商业的文化。正是市场为年轻人提供了逃离家庭的机会。正是市场让他们能够进行远距离社交并形成“消费者兄弟会”。嬉皮士炖阿尔伯特曾在反越战示威中说过:“我们是真正的兄弟,因为我们是听同样的广播节目、看同样的电视节目长大的。我们有同样的理想……影响我思想的人是既不是毛泽东,也不是列宁,也不是胡志明,而是《喝彩》漫画。”这句话完美地表达了马歇尔·麦克卢汉关于“部落”的说法。 《效果》,由于电视等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前分散的年轻人现在团结在一个虚拟社区中。
卡通《嗨!朋友》 剧照。
20世纪50年代,市场发明了“青春期”的概念。当我们翻看当时的商业资料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文件统计性地阐述了年轻人的消费能力和倾向。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年轻人的数量逐渐增多,人们的储蓄也比以前大幅增加。此外,年轻人比长辈更容易产生购买冲动,因此商家将年轻人作为攻克的“新目标”。 ”。年轻的婴儿潮一代成长在一个广告商通过专门为他们设计的媒体向他们传递有针对性的信息的市场,无论他们身在何处,都提供专门为他们设计的产品。商家全力以赴提供各种产品、信息、流行符号、针对青少年细分市场的价值观和规范,市场促进了青少年的独立,也增加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心理和文化差异。
市场和媒体的分割不仅会导致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冲突,也会导致年轻人自身社区内部的冲突。这种矛盾使得庞大的年轻人群体逐渐分裂成许多小群体,就像部落一样。这些分裂的小社区中的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准则和消费文化。 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有两个对立的群体:摩登派和摇滚派。现代年轻人喜欢穿得像个绅士,常穿紧身西装、三粒扣夹克、烟管裤和尖头鞋。他们继承和模仿各种优雅风格,如维多利亚贵族风格、法国新浪潮风格和意大利奢华(Dolce Vita)风格。他们喝卡布奇诺,听现代爵士乐和R&B,骑Vespa 或Lambretta 摩托车。摇滚青年穿着牛仔裤、皮夹克和各种金属配饰。他们喜欢听摇滚乐,聚在一起展现自己强烈的男性气质。他们像摩托车帮一样骑着坚固的摩托车。
电影《孤胆骑侠》 剧照。
年轻人的文化是商业文化,他们的群体身份是通过服装美学和符号来表达的。不同的年轻人小群体都有自己认同的消费密码,这些密码形成了一种传达态度和信仰的语言。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同异”的基本机制。只有通过拥有和展示象征性物品以及购买特定的象征性服装,青少年才能加入一个群体并与其他群体划清界限。
这种“部落身份”有时会导致冲突。 20世纪50年代,青少年帮派暴力在世界各地屡见不鲜。这些年轻的破坏者挥舞着自行车链条和破碎的瓶子,在街头打架斗殴,令人不安。这些暴力团体虽然规模极小,但却引发了整个社会对青少年的质疑。当时的报纸上有不少社会学家、精神病学家、教育家对“青年叛逆”进行评论。他们认为,这种帮派暴力似乎毫无动机、毫无理性,这使得事情变得更加严重和难以置信。人们称他们为“无缘无故的叛逆者”。这些年轻人既不为政党也不为宗教而战。为什么他们如此焦躁、如此具有破坏性、如此愤怒?他们想要什么?为什么看似一无所有的年轻人会有这样的感觉?
因此,分析人士试图通过这一代的偶像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孤胆奇侠》中的马龙·白兰度和《放大》中的詹姆斯·迪恩都是青少年追求的典型例子。这些电影角色非常独特,因为他们反抗成人世界,拒绝墨守成规。他们到处闲逛,寻找自我。这种生活态度引起了一些年轻人的共鸣,而这些人物也成为了他们想成为的人,所以他们模仿这种冷漠、挑衅的态度,仿佛能无形中向这个形象靠拢。当时所有年轻人的亚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拒绝传统、严肃的文化。他们用叛逆的态度来反抗上一代的规矩。他们崇尚自发、坦率、超然……总之就是“酷”。任何形式的不服从和挑衅都会引起年轻人的兴趣。从怪异的发型到严重的违法行为,都有人敢于尝试。当时新流行的摇滚舞也为这种解放的渴望提供了身体的出口。詹姆斯·迪恩之所以成为那个时代年轻人的主要偶像,正是因为他体现了电影标题所称的“无缘无故的反叛”。他一生追求浪漫的叛逆和虚无主义,直至24岁时因车祸去世。
电影《飞车党》 剧照。
在新兴的大众社会中,自主性和个人自由更加难以维持,这或许就是年轻人如此情绪化的原因。 20世纪50年代,存在主义焦虑无处不在,人们的生活在工业的影响下变得标准化。在大企业的掌控下,工作和消费分别占据了人们生活的一半。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它摧毁了很多个性。自20 年代以来,广告加剧了人们的焦虑。微笑整洁的家庭、美妙的电器、完美的家园、修剪整齐的草坪、闪亮的汽车,这些场景成为美好生活的模板,但也是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的噩梦,埋葬了人们的自主权。受羊群行为影响。
于是,人们普遍出现了“意义危机”,开始拒绝遵守规则。这种心态在整个20 世纪50 年代盛行于美国。那段时期,很多小说都描写了主人公如何陷入日常生活的舒适区。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斯隆·威尔逊(Sloan Wilson) 的畅销书《无因的反叛》(《穿灰色法兰绒西装的男人》)。该书于1955年出版,次年被改编成戏剧。小说中,一位二战老兵保留着昔日的经历和习惯,穿着过时的衣服,当着小行政人员,试图过着单调的生活。当时的另一本畅销书,大卫·里斯曼的《无因的反叛》(《孤独的人群》)解释了富裕的生活如何影响普通人的心理。书中认为,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决策更多的是“由外部因素决定”,而不是“由内部因素决定”。里斯曼用学术术语表达了对从众的巨大恐惧。当时其他畅销书作家也有类似观点的著作,如C. Wright Mills的《穿灰色法兰绒套装的男人》(White Collar,1951)、William White的《孤独的人群》(The Organization Man,1956)、John的John 《白领》 K. Galbraith(富裕社会,1958)。
《组织人》,[美国] C. Wright Mills 着,周晓红译,折射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
20世纪60年代的“反文化”:
从生活方式到消费方式
因此,在这种焦虑蔓延的漫长的20世纪60年代,一种批评从众的新思想开始流行。这一想法受到存在主义的启发,并迅速成为主流观点。这些理论家包括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的赖希和马尔库塞以及情境主义者德波。 (德波)、瓦内海姆(Vaneigem)和列斐伏尔(Lefebvre)。他们将各自的理论结合实际,但这些思想最终都集中在一个地方:异化。这种时髦的论调被当时很多评论家引用,他们认为资本主义操纵了人们的享乐心理,限制了人们,使人们变得被动、墨守成规。
这一领域的一部著名著作是赫伯特·马尔库塞于1955年出版的《富裕社会》(爱欲与文明)。在这本书中,马尔库塞批判性地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即“文明是基于对人类本能的持久征服”。马尔库塞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最初对欲望的压抑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是生存和生产的需要。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劳动掌握程度的提高,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大大减少,这种抑制变得不合理。人们现在可以从异化的劳动和牺牲中解放出来,但是社会对人类的束缚仍然很牢固,而且现在是通过各种社会制度来维持的。这就是马尔库塞所谴责的“过度镇压”的非理性和徒劳性,他相信这最终会导致反对废除镇压的反抗。
《白领:美国中产阶级》,[美国]赫伯特·马尔库塞着,黄勇/薛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4月。
从这个新的角度来看,斗争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有意识地进行的,而不是在经济和政治层面上进行的。这些新左派思想家所描述的革命理想不再是推翻国家机器、夺取政权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和意义不再是摧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而是解除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压制和异化,实现人的真正价值。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新左派的个人主义理想是与正统马克思主义对立的。个人主义左派所希望的新人类是从集体及其所暗示的必要的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他们的目标不再针对有产阶级本身,而是针对压抑人性的资产阶级心态,这种心态体现在压抑内化的清教主义中。为了实现内心的解放,他们主张与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压迫制度作斗争。
与资本作斗争,就是与异化作斗争,与最原始的人性重新连接。这种新兴的政治意识形态是治疗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希望通过快乐、想象和享受活动来改变自己,而这些实际上是镇压制度的一部分。
自然的解放、欢乐和享乐主义在罗扎克眼中都是“被压迫者的精神解放”。正如欧内斯特·阿尔芒所说,新左派的观点实际上与本世纪初存在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原则相似。他们都在“寻找、激发、品味、欣赏、激发”。情感、激动人心的感受、强烈的愉悦、令人目不暇接的冒险,它们都是生命对那些自信的人以及那些喜欢热情、活泼、自由和欢乐的人的礼物……”这是从共产主义革命到阶级内部革命,这一切在1968年法国的“五月风暴”中尤为体现。人们高呼:“越爱越要革命;越爱越要革命”。你越革命,你就越想发生性关系。”那些自发的激进革命者宣称:“我们正在赶走资产阶级。”在上街之前先把它从你的头脑中赶出去。这就是革命的过程! ”
电影《爱欲与文明》 剧照。
这种激进、主观的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被称为“反文化”。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为了“改变生活”而采取与资产阶级标准相反的生活方式。因此,革命成为一种存在和生活方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消费方式。反主流文化也具有深刻的商业含义,并且以一种非常疯狂的方式表现出来。人们使用物品作为一种语言,购买一件物品是表达他们的真实性和反叛性的一种方式。为了让外界了解革命,革命者有必要通过大力展示反主流文化和自己的新态度来表达对资产阶级和传统社会的拒绝。
在这种叛逆的模式中,年轻人和社会不满的人崇拜边缘化的英雄人物。那些蔑视社会标准的人显得更加真实。它们不符合资产阶级的标准,甚至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打破了资产阶级的标准。在美国,亡命之徒、罪犯和像马龙·白兰度这样的银幕偶像激励着年轻的摇滚乐手,就像法国暴徒崇拜邦诺帮一样,嬉皮士杰瑞·鲁宾写道:“邦妮·帕克和克莱德·巴罗(《爱欲与文明》 Barrow) 成为偶像“这些传奇形象热情地追求真实性和纯粹性。当社会已经习惯了资本主义规范时,对旧社会习俗的侮辱被视为激进的政治行为,犯罪分子则成为所谓的抵抗战士。尽管反主流文化受到传统马克思主义左派的鄙视,但这些追随者和流氓无产阶级一样浪漫而冲动。从那时起,许多西方年轻人喜欢像抢劫犯一样穿着“黑夹克”。这种“暴徒”模样的装扮让老一辈人感到害怕。衣着优雅的摩登派模仿伦敦街头俱乐部的服装,而嬉皮士则衣衫褴褛,像乞丐。在这些完全不同的风格中,年轻文化吸收了自己的密码,追求独特和风格。
电影《戏梦巴黎》 剧照。
边缘化的图像和反叛的图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新的想象和新的风格,人们因为能够显得独特而有加入其中的欲望。这与我们在第三章中提到的资产阶级为了使自己脱颖而出、与众不同而进行的“洋”行为类似。对于20世纪60年代的年轻人来说,加入少数派、参与激进活动、显得高深莫测,都给他们的身份带来了象征性的优势。反文化的鼓吹者“既不是资产阶级,也不是无产阶级”;它们是"边缘"、"别处"、"平行"、地下和"体制外"。
同时代的“波西米亚艺术家”也表达了对“独特”的追求。我们在前面关于19世纪原始消费形象的章节中已经介绍过它们。波西米亚艺术家极具原创性,并且有能力创造自己。她们不满足于资产阶级一贯的谨慎,而是致力于美丽和充满激情的创造力。他们所追求的艺术与所谓的优良传统相去甚远。波西米亚艺术家的形象就像一个饱受折磨的酒神、一个被禁止的怪人、一个被家人抛弃的极端分子。那些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的人。为了追求艺术,他们铤而走险、违法,沉迷于酒精、毒品和疯狂。他们既是规则的破坏者,又是新社会的助产士。 Constant Nieuwenhuys曾评论道:“创作的艺术家必须扮演革命者的角色,摧毁空洞乏味的旧时代美学,唤醒我们每个人身上被忽视的创作本能和潜力。”
艺术家是终极的反叛者和离经叛道者。随着反主流文化的兴起,波西米亚艺术家的绘画和写作等工作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姿态。在他们的世界里,艺术家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和态度来区分自己,从而表达出独特的美。因此,人们需要学习的是像艺术家一样穿着和生活,而不是真正成为一名艺术家。对艺术家的模仿已经成为一种反资产阶级、反规范的观念,成为一种追求越轨的流行趋势。就这样,20世纪60年代的年轻人热情拥抱“艺术家风格”,追求“独特就是好的”理念,就像19世纪的纨绔派一样。这一系列追求独特的行为最终成为消费动机的基础。人要想拒绝平凡,就必须拥有某些东西来证明自己不庸俗。虽然这一切都属于反主流文化,是反资产阶级审美的表现,但这些行为仍然秉承着资产阶级消费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为了让自己脱颖而出而消费。因此,它们背后的机制是一样的,只是判断标准发生了变化。
纪录片《雌雄大盗》 剧照。
反主流文化构成了一种对立的美学,在这种美学中,个人不是根据自己的生产角色来定义自己,而是根据欲望和象征意义的主体来定义自己。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浪漫和艺术的追求中,是因为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商业规模的扩大。正是因为西方经济在漫长的20世纪60年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程度,年轻人才得以“逃离平庸”,追求和体验一种衣食无忧的漂泊生活。追求流浪的年轻人大多属于中产阶级。他们的家庭为他们提供了富裕的生活,因此他们有钱加入嬉皮运动,寻找乌托邦。当那些追求小众的人千里迢迢来到尼泊尔时,只是因为美国经济的强劲和美元的支撑,他们在那里每天只能靠1美元生活。
与此同时,嬉皮士运动的领导人艾比·霍夫曼(Abbie Hoffman)和杰瑞·鲁宾(Jerry Rubin)在华尔街的一个节日期间肆意烧钱,呼吁废除金钱。同样在那个时代,被称为“挖掘者”的反主流文化团体在美国最富有的州之一加利福尼亚州出现。他们所提倡的“自由”既意味着“自由”,又意味着“自由”。在旧金山,他们开设了“免费商店”,任何人都可以在那里留下商品或带走商品。对此,爱丽丝·盖拉德评论道:“那都是因为美国太富有了,人们到处都可以捡到有钱人留下的不要的东西……美国1966年的挖掘,他们挖掘的是不是真正的土地,而是城市人挥霍浪费的剩余物。”
电影《雌雄大盗》 剧照。
反主流文化的追随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寻找原始而真实的自我。为此,他们使用了许多当前的“自我技术”。例如,“新时代医学理论”结合了心理学、精神分析、东方神秘主义、西方宗教等多种理论。这一系列理论被称为“神秘星云”。其贡献者包括1962年成立的伊莎兰研究所(Esalen Institut)人本心理学系,以及1971年成立的艾哈德研讨会和培训班(Erhard Seminars Training,EST)。这些心理疗法促使人们进一步探索和发现自我,目的是让参与者意识到自己的潜力,帮助他们找到被压抑的原始自我。当他们找到自己的时候,他们就得到了解放,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个性,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更好地去爱,更好地建立深厚的关系。类似的咨询课程通常采取会议和谈话小组的形式,参与者在“治疗师”的指导下通过心理剧、歌曲、按摩和冥想进行互动。
“做你自己”的真实幻想:
一种“鲁宾逊文学”
20世纪60年代漫长时期发展起来的各种反主流文化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存在主义特征,追求本能和享乐,甚至追求无政府状态,反对官僚、冷漠和压抑的社会。某种程度上,反主流文化的追随者试图实践马尔库塞《安迪·沃霍尔》的理论,即反对资产阶级就是攻击资产阶级的基本心态:严谨、节俭、遵循传统。从更政治的角度来看,一些人认为,对上层建筑的攻击可以蔓延到对经济基础的攻击,一旦资本主义的生产主义精神被摧毁,整个大厦就可以倒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仅仅是资本的自我生成方式,其价值体系也不是静态的,资本积累的逻辑可以容纳一切不从根本上反对它的意识形态。
因此,反主流文化和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实际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繁荣。解放自己的欲望,就等于让消费者的欲望自由发展,需求无限增长。我们看到,人们对自我的追求、对表现的渴望以及对规范的反抗,助长了“同异”机制,使得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材料来实现自我表达和自我展示。因此,反主流文化的“情绪”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化,扰乱了保守秩序,刺激了商业。同时,这些借助符号和人们对自我的追求而进行的斗争并没有对政治产生真正的影响。人们不断强调这些意识的解放,却忽视了最基本的价值问题、制度问题、革命的生产和利润问题。分配问题被回避并且似乎无害。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德国】Theodor Odorno 着,夏凡译,奇珍看|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 年8 月。
这两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融合的。反主流文化的理想首先是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不可分割的真实存在,一个享受生活、创造自我的主体,一个现代的、有成就的、不可还原的、充当社会统计数据的主体。在规则之外发展。但这种原始性或真实性的幻想本身就是一种“鲁滨逊裸露”:不切实际的自欺欺人,仿佛人们可以摆脱社会统治,摆脱一切外部束缚。反文化运动的内涵是追求个人主义和自由。反主流文化运动不知不觉地加入了美国古老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颂扬美国先驱者、枪手及其向西扩张。在反文化价值观中,人们不信任国家和政党,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想要“选择”的自由。这些价值观在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和里根政府时代得到了理解和接受。
电影《爱欲与文明》 剧照。
新兴的青年文化也是媒体全球化的结果。如果没有媒体的大量曝光,那些既是艺术又是犯罪的激进行为就无法传播。当时,很多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都试图通过积极报道这些青少年的非凡行为来吸引眼球,甚至故意夸大一些小众文化:“垮掉的一代”、黑夹克,因为《本真性的黑话:评德意志意识形态》(夏季) 《爱》)电影并引发了大规模的嬉皮模仿运动。因此,媒体可以说是“另类”文化的第一个推手,而市场则将这种文化兜售给年轻人。
年轻人经常聚集在咖啡馆、爵士酒吧、夜总会等场所,而这些社交场所已经商业化。年轻人青睐的流行款式都是以前卫服装精品店为主导,这些流行时尚也因此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此外,20世纪60年代末流行的大型音乐节也充满了商业气息。年轻人喜爱的音乐节不仅有表演,还有无数的商店和摊贩。正是从这一代年轻人开始,休闲活动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过去,人们会在自家附近的小社区里与各个年龄段的邻居一起放松,而后来年轻人更喜欢在专门为娱乐而设计的商业空间里玩耍。这些新的商业设施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场所,让他们独立于社区,自由成长。因此,当反主流文化的年轻人痛斥商业对文化的“侵占”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商业其实自始至终都伴随着他们的文化的成长。商业让年轻人从小众、不起眼的地下市场转变为明确的主流市场。这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正常过程,也是正常的市场增长趋势。
纪录片《监狱摇滚》 剧照。
真正的问题是,随着反主流文化的传播,该文化失去了其独特的身份。当一个符号变得“流行”时,它的象征价值就会减弱,也就是说,它不再让其拥有者感到尊贵。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反对小众文化商业化的人,其实和资产阶级收藏家有着同样的心态。当他们看到他们所鄙视的没有受过教育的小资产阶级也控制了他们时,他们的兴趣爱好不同,他们就会感到恼火,并立即寻找新的方式来再次脱颖而出。
196
0年代的特别之处是人们不再将领土或阶级视为最重要的事情,取而代之的是消费习惯成了重中之重。“社群”不再局限于人们的原生地,也和人们从事的生产无关,人们住进了各种虚拟的、全球化的社群,而入场券就是用于包装自我的符号。这些消费者部落让年轻人可以自愿选择自己归属的群体,而越是那些距离日常生活遥远的群体,就显得越有价值。人们既可以加入穿衣打扮都有着上层阶级色彩的摩登派青年阵营,也可以加入嬉皮士,像不修边幅的底层人群一样随意放荡。这就是19世纪末新市场社会的形象,人们的地位全都取决于外表。“当我戴着一顶我喜欢的帽子出门时,这不仅表达了我的心情,也展示着我的风格。人们就这样彼此欣赏着各自的风格,并互相回应。……这些行为从整体上来讲不是联合一致的,而是有来有往的。当我们做某些行为的时候,重要的是要有其他人在场见证,这样我们做这件事才有意义。……城市里的人们就是这样开展着交流。” 市场已经逐渐具备了给予消费者某种身份的功能,多种多样的商品美学对社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这是市场细分的时代,市场被划分为不同的买家群体,商家据此提供差异化的产品。通过向特定消费者群体传播特定信息、图像和产品,商家逐渐建立起了一种针对特定人群的消费文化,从而加深这类消费者群体的思维定势。这种对消费者群体的划分和定位也不断改变着人们。 电影《毕业生》剧照。 细分市场使得一家公司可以利用市场中的所有机会,为每个群体提供相应的品牌、风格和产品(第一章里我们就提到过多芬和凌仕这两个联合利华子品牌的矛盾性)。细分还可以使消费行为不断建立和推延。因为人们不再追求统一的风格和形式,而是根据时下流行的多样化风格,以及消费者想展现出的身份来完成消费行为,于是,在这种环境下,一个新风格很快就过时了,商品的流通更加迅速。相关视频
-
室外篮球哪个牌子好耐打(篮球爱好者必备的室外球品牌推荐)(室外篮球哪个牌子好用)
2023-09-07
-
NA2012季后赛热火对凯尔特人(2012热火vs凯尔特人揭幕战)
2023-09-07
-
世预赛积分榜2021(世预赛积分榜亚洲出现要求)
2023-09-07
-
坎特雷拉公主攻略(坎特雷拉故事)
2023-09-07
-
谢尔盖米林科维奇萨维奇
2023-09-07
-
最新黎巴嫩球联赛排名及球队析(黎巴嫩篮球联赛比分)
2023-09-07
-
郎平的事迹介绍及其他名人的成功经历(郎平的名人故事)
2023-09-07
用户评论
哎呀,这个话题太有意思了!我一直想知道消费者是怎么来的,原来是这样啊。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消费者产生的过程好复杂啊,读完这篇文章感觉对市场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觉得消费者是被商家塑造出来的,看完这篇文章觉得自己的看法有新认识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消费者是如何产生的?这问题好深奥,文章解答得很清楚,感谢分享!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哎,读完这篇文章,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成了消费者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消费者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啊,这篇文章从心理、社会、经济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学到了很多。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以前总觉得消费者是被动接受,现在看来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选择权。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消费者有了新的认识,原来他们也有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消费者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跟父母抢电视看的日子。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完这篇文章,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是不是也被商家引导了呢?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消费者产生的过程就像一场心理战,商家和消费者都在博弈。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消费者有了新的认识,原来他们不是那么容易就被说服的。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消费者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让我对市场营销有了新的思考。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这篇文章,我开始关注自己的消费观念,是不是该改变一下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消费者产生的过程充满了社会文化的影响,这篇文章让我对文化差异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消费者并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塑造的。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消费者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让我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了更深的兴趣。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完这篇文章,我开始关注商家如何影响消费者,希望能从中找到平衡点。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消费者产生的过程真的很神奇,这篇文章让我对市场营销有了全新的看法。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