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扎哈·哈迪德作品的城市就不是一线城市
2024-11-01 15:29:54 | 作者: 匿名
广州大剧院是扎哈·哈迪德在中国的第一部作品。照片/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
观众佩戴VR设备,想要体验扎哈的作品《莱斯特广场:蓝色和绿色刮板》。他们必须首先静坐。 —— 一阵头晕,你会感觉自己被翻转了,头朝下,进入了一个地下倒置的空间,一座摩天大楼。笔直切入地面,就像未来的人造峡谷。
扎哈·哈迪德去世已经一年了,但她的建筑实践和影响力从未停止。她可能是迄今为止地球表面最光芒四射的建筑师。已在全球六大洲45个国家实施了50多个项目。就连南极洲也预设了南极实验室的概念设计。
此外,世界各地还有无数“像”扎哈的建筑作品。换个角度看,扎哈·哈迪德其实开创了一个风格独特的建筑流派,——扎哈·哈迪德主义。她的建筑理念和建筑美学为21世纪的建筑增添了新的定义和类型,并唤起了与之相关的更广泛的想象力。
扎哈·哈迪德,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被誉为建筑界的“解构大师”。图/Archdaily
这并不是扎哈的作品第一次进入艺术界。近30年来,她的作品一直是美术馆的常客。它们曾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2006年)、伦敦设计博物馆(2007年)和意大利帕多瓦设计博物馆展出。曾在拉古纳宫(2009年)、费城艺术博物馆(2011年)、哥本哈根丹麦建筑中心(2013年)、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2015年)展出。不仅如此,她的作品还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等机构永久收藏。
扎哈职业生涯的起点与香港有关,可以追溯到34年前。
当年,她设计的融入香港群山的私人会所“The Peak”,在香港建筑师萧汉森之子萧永峰举办的全球竞赛中被矶崎新选中,并被矶崎新选中。赢得了冠军。虽然最终因为业主失去土地而导致委托失败,但这个设计成为扎哈人生中的第一个闪光点。建筑评论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Detlef Mertins认为,设计本身就是一幅渗透着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表现主义的风景画。
扎哈的《山顶》。图/Archdaily
在画中,扎哈将海湾、城市、山脉,甚至太阳投下的阴影都呈现为棱镜般的存在。位于山顶的几何建筑就像刺穿地壳的自然物体。它们是生态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轻盈而和谐。
M+博物馆设计及建筑总策展人陈伯康认为,当年的奖项颁给了扎哈·哈迪德,体现了香港的视野和包容性:“最令人震惊的不是她提出在建筑上铺开多个不规则形状。太平山顶的大胆设计,悬浮的面孔和突破性的片段,但她实际上赢得了比赛。”
建筑师扎哈·哈迪德是至上主义艺术家马列维奇的最佳继承者。
德国维特拉消防站(1990-1993)轻如纸鹤,随时可以飞翔,是扎哈·哈迪德第一个完工的建筑项目。她的创作以此为节点,分为两个阶段。此前,她曾被批评为“纸上谈兵”;但此后,她又以一个又一个精彩案例蜚声世界,如美国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奥地利因斯布鲁克滑雪场等。
维特拉消防局被认为是帮助扎哈走出低谷的关键。图/搜狐
此次香港回顾展聚焦扎哈的“纸上”舞台,这也是她最有活力的时期。在巴塞尔展会众多的香港,本次展会既综合又出色。 —— 整合是因为今年抽象艺术很流行,抽象绘画是扎哈最得心应手的工具;这次展览之所以出色,是因为扎哈对几何形状的运用远远超出了画布的范围,她的作品是为真实空间而制作的。
扎哈·哈迪德的早期设计与结构主义、至上主义和俄罗斯前卫艺术密切相关。马列维奇将抽象艺术与建筑直接联系起来的方法启发了扎哈,她以马列维奇的名字命名了她在伦敦建筑协会的毕业项目。这件作品名为《马列维奇的构造》(1976-1977),是位于泰晤士河亨格福德桥上的一家酒店。狭窄的桥巧妙地承载了14层楼,连接着19世纪风格的北岸。南岸充满了野生建筑。
伦敦建筑协会学院前的设计工作。图片/闪烁
扎哈·哈迪德说,她“关于轻盈、漂浮、结构以及如何轻盈着陆的整个想法都来自至上主义”。扎哈从马列维奇身上学到的更重要的教训是放弃模仿,自由创造,将空间视为纯粹发明的场所。因此,她很快抛弃了看似不可侵犯的建筑原则,发展出扭曲的、反身的重力建筑语言。
扎哈·哈迪德的整个思考过程在她的素描本中清晰可见。上面的线条优美而工整,没有一丝多余。《卫报》评论道:“展览为建筑师职业生涯早期的创作过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奇怪的线条如何在她的素描本中形成,逐渐汇聚成点状线条和螺旋图案的深层宇宙,最终演变成实际的建筑绘画和巨幅画作。”
她的作品往往尺寸较大,但每一条线条和色彩都是独一无二的。 “草图上扭曲的部分将成为建筑扭曲的部分;草图上突出的部分也将成为建筑突出的部分,这些过程将忠实地反映在建筑中。”扎哈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扎哈·哈迪德大型建筑画中的纯粹几何、浅层空间和褶皱让人想起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和毕加索的立体主义。
如何为城市增添创意?
如今,扎哈几乎成了建筑界的一种宗教。 “大声朗读‘扎哈’听起来就像一把完美的钢刀划破空气,就像一个新词。”英国作家舒蒙·巴萨尔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写下了《From Z to A and Zaha Again》一书。
扎哈·哈迪德认为,无论一个项目的目的、形式或体量如何,它都无法真正占据任何时间和空间,而只能促成空间的流动。她将建筑视为“组织空间的一种方式”,完美塑造空间之美。外表扭曲带来的认可并不足以说明扎哈的优秀。只有进入她杰作的内部,你才能感受到空间的流动。例如位于罗马的MAXXI博物馆,其“多视点、分散的几何图形”营造出流动的光环,为这座历史凝固的城市注入现代生活的活力。
罗马MAXXI 博物馆。照片/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以其火爆的脾气和旺盛的精力而闻名于业界。但她希望自己的建筑有一种平易近人的态度,不以规模大来博人眼球,也不以奇形怪状的设计来博人眼球。在人类太空中,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探索的乐趣。
除了创新设计理念外,扎哈对新材料的开发也是实验的关键。虽然这一创新的代价是造价高、工期长,但她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混凝土、钢铁和玻璃的原有印象,深深地感动了人们。它吸引了更多的业主,让他们愿意为美丽付出更多。
扎哈是如何成为扎哈的?虽然她的风格来自于她的个性和训练,但也有很多发挥的机会。 “人们总是不明白为什么我的设计总是对角线而不是直角。因为我在建筑协会上课的时候没有工作室,每天都要背着画板来回走动,有时根本没有时间收拾东西。我忘记带尺子或者直角工具了。要知道当时的绘图技术还很年轻,我不喜欢直角,所以我试着估计90度角的样子,结果就变得有点歪了。”
反对直角的扎哈从来没有刻意追求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但她也表示:“对于城市来说,当代建筑不同于20世纪初破坏原址并竖立新结构的建筑。当代建筑不一定关注周围的环境,但也不会破坏它们。”
望京SOHO曾出现在多部国内影视作品中。图/Archdaily
尽管扎哈在伦敦生活了20 多年,才发表任何作品,但她最初的实验首先以伦敦为中心。她经常开车从城市的一端到另一端,体验城市的开放空间、水陆空交通系统和区域分布,并思考如何创造性地为其添加。
在《大型建筑,特拉法加广场》(1985)中,她设想利用现代建筑来重塑伦敦的地标以及居住在其中的人们的生活。 —— 高层建筑沉入地下,广场退至外围,行人在屋顶公共阳台俯瞰车流;在英国版的《伦敦2066》(1991)中,受《Vogue》委托,扎哈彻底开启了她的审美想象,让城市纵向扩展,从伦敦西侧开始向东延伸。
消灭方块并翻转摩天大楼。
如今,虚拟现实技术几乎已经成为各类艺术展览的标配,但从未像扎哈·哈迪德展览那样得到如此充分的运用。
戴上VR设备后,观众会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由透明线框组成的虚拟画廊中,周围环绕着四幅跃跃欲试的画作。只要你看其中任何一处,它就会启动并带你进入扎哈的建筑世界。冒险。当观者“走进”扎哈的《莱斯特广场:蓝色和绿色刮板》(1990)时,她对伦敦公共空间的整个概念就清晰可见。
扎哈·哈迪德曾形容这个广场是“隐藏在地下的宜居之地,就像城市跳动的心脏”。这个地方没有高大的建筑物,也没有翻腾的喷泉。观众应该体验一下扎哈的作品。首先,坐稳。 —— 伴随着一阵头晕,你会感觉自己翻了个身,头朝下,进入了一个地下倒置的空间。摩天大楼笔直切入地面,就像未来的人造峡谷。你抬头一看,看到的是脱离重力的摩天大楼。
带着这个惊人的想法,扎哈扼杀了广场的概念,将喷泉和无用的公共装饰扔进了废品堆。她认为:“如今的城市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做事方式也与以前有很大不同,不再是基于按时回家的旧工作观念,即不再有我认为这极大地改变了生活模式。”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照片/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
《世界(89度)》(1983)、《伟大的乌托邦:塔特林塔和构造“世界风”》(1992-1993)、《山顶:蓝板》(1983)和《莱斯特广场:蓝色和绿色刮板》(1990)。可以说,这些作品从设计之初就预示着数字化的潜力。扎哈·哈迪德的初衷是表达技术给建筑带来的新可能性。现在观众终于找到了亲身体验和了解她先进理念的途径。
扎哈·哈迪德曾说过:“我们看到其他行业利用技术创造新的可能性,这让我们在设计上更加雄心勃勃。两者持续相互影响:我们大胆的设计理念鼓励新的数字技术和制造技术不断涌现,并且这些新的发展反过来又激励我们进一步拓展设计的界限。”
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长期使用三维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现在他们正在将建筑概念带入虚拟空间。在蛇形画廊的帮助下,他们与谷歌艺术文化和游戏设计师合作,将扎哈·哈迪德的二维设计开发成一种可访问的虚拟现实体验。
相关视频
-
室外篮球哪个牌子好耐打(篮球爱好者必备的室外球品牌推荐)(室外篮球哪个牌子好用)
2023-09-07
-
NA2012季后赛热火对凯尔特人(2012热火vs凯尔特人揭幕战)
2023-09-07
-
世预赛积分榜2021(世预赛积分榜亚洲出现要求)
2023-09-07
-
坎特雷拉公主攻略(坎特雷拉故事)
2023-09-07
-
谢尔盖米林科维奇萨维奇
2023-09-07
-
最新黎巴嫩球联赛排名及球队析(黎巴嫩篮球联赛比分)
2023-09-07
-
郎平的事迹介绍及其他名人的成功经历(郎平的名人故事)
2023-09-07
用户评论
唉,真是这样啊,没有哈迪德的作品的城市确实少了点国际范儿。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线城市就应该有这种国际建筑大师的作品,不然怎么吸引人才呢。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哈迪德的设计太有个性了,没有她作品的城市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哈迪德的作品本身就是城市的名片,没有她,一线城市少了灵魂。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确实,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哈迪德的作品,感觉就像是少了点文化底蕴。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挺喜欢哈迪德的设计的,但是觉得有些城市盲目追求国际大师,忽略了本土文化。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线城市没有哈迪德的作品确实遗憾,不过也有其他优秀建筑师的作品嘛。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哈迪德的设计风格独特,没有她作品的城市总觉得少了那种未来感。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哈迪德的设计不仅仅是建筑,更是艺术,没有她的城市确实少了份艺术气息。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个观点挺有道理的,一个城市没有哈迪德的作品,就像是没有了灵魂。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哈迪德的作品总是那么引人注目,没有她的城市总觉得少了那份震撼。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线城市应该有更多像哈迪德这样的国际大师的作品,这样才能更有竞争力。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哈迪德的设计理念真的很前卫,没有她的城市总觉得有点跟不上潮流。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哈迪德的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但也不能否认其他建筑师的努力。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没有哈迪德的作品的城市确实少了点时尚感,毕竟她设计的建筑都是那么有特色。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哈迪德的设计不仅仅是建筑设计,更是对城市文化的提升,没有她的城市总觉得少了份深度。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线城市没有哈迪德的作品,确实让人惋惜,但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必强求。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哈迪德的作品是全球建筑界的瑰宝,没有她的城市确实少了那份国际影响力。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个观点很有启发性,一个城市没有哈迪德的作品,也许正是因为它在寻找自己的特色。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