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图解(85式完整版) 杨式太极拳85式正背面带口令演示
2024-02-05 06:47:36 | 作者: cctv2026
楊式太極拳図解(85式完全版)。
第1式予備式
双脚左右张开,距离与肩宽相同,脚尖向前; 身体自然直立; 双臂自然下垂; 向前水平看。
(图1 )要点1 .要求“虚领顶力”、“气沉丹田”、“尾阕中正”、“含胸拔背”。
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全身放松,实现“立身、稳身”,贯穿于每一个动作。
这几点要求,是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要时刻牢记。 在以后的要点中不再重复,如果只注意某个动作,就容易违反其中的某个要求。
例如,麻雀尾巴上的压模和压模,初学者身体容易向前或向后,所以在要点中马上提出,但其他共同的要点没有提到,但要注意。
2 .双臂下垂,肩关节须放松; 手指自然地稍微弯曲。
3 .精神必须自然抬高; 冷静一下心,不要有一点杂念。
4 .预备式中的重点往往是动作整体的重点,所以该式是所有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必须特别注意。
第二式起势动作一:双臂慢慢向前抬高与肩部平齐,双掌分开肩宽,手掌均向下。
)图2 )动作2 )双肘下沉,自然将双掌慢慢压至股前,保持手指向前,手掌向下; 向前水平看。
)图3 )点1 )双臂未抬起前,仔细检查备用公式是否符合要求,然后顺势开始动作。
这个时候,思想必须领先。 必须集中于每个动作的动向。 也就是说,必须实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心其次身”。
例如,将该式双臂向前举起时,首先意识到如何举起,然后慢慢抬起; 即使是重复和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 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混乱。
2 .练习太极拳时。
从起势到收势,每次动作都是“沉肩摔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
像这个公式一样双臂向前举起,在双掌下不能按时耸起双肩,紧张,用力。 必须放松下沉。
双臂向前举起时,双臂不能伸直。 必须有稍微弯下去就掉下来的意思。
两肘下沉,双手下方按时活动时,“降肘”自不必说,即使双手压到两腿前,也要求“降肘”。
在这一点上,初学者往往认为肘部已经下垂,最终难以理解为“不能让肘部掉落在手掌下方”。
实际上,这个姿势(后面的动作也有同样的情况。 例如,抱着膝盖执拗地抱着膝盖的手等) )中,“掉肘”是指两肘稍微弯曲,双臂向前稍微弯曲。 像这样,应该理解肘尖露出来,与地面成垂直线。
能够满足“掉肘”的要求; 双臂也垂直的话,就会失去“掉肘”的意思。
3 .尽量踩在手腕上。
俯卧撑是指将手掌根部下沉。 指节稍微上浮,但不能用力上浮。 必须要自然。 这样的话,力可以通过手掌的根部,手指也能感觉到。
只有坐在手臂上,才能“塑造手指”。
4 .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前后动作都要衔接,不能间断,要求速度均匀、绵绵不断、一气呵成。
例如,这个公式将手掌举在前面,平时降低高度和肩膀,其间不能有姿势。 也就是说,在决定了所有动作的时刻,必须做到“好像是静止的,没有停止”。
5 .练习此拳抵掌时,五指自然伸直,不要用力展开、松弛、弯曲。 手掌的大小请做成稍凹状。
第三式雀尾
(一)左右抬高动作一)右脚尖外展45度,身体同时右转45度。
旋转身体时,重心逐渐向右腿移动,右腿屈膝下蹲,左脚通过右脚踝内侧向右抬起。
同时,右手跟随转体由下经腹向前抬高,右胸前右向里向左微旋,手掌向下; 左手也同时通过腹前向右弧形抄写到右手掌下方。 随着抄写,随着手臂外旋手掌向右上方翻; 双掌相对抱成球状,右肘稍下垂; 比手臂低一点。 双臂呈弧形。
随着旋转体的水平视图转移视线,眼神需要比右臂先到达一点,注意右臂。
(图4 -5 )动作2 )右腿逐渐下蹲,左脚向左迈出一步,先用脚着地,随着重心向左腿移动,稳稳到达全足,脚尖斜向西南,左腿弓起,右脚蹬起左弓步。
左脚向前迈出时,身体稍微左转。 左脚着地后,身体逐渐右转。
同时,左肘微弯,左臂向左上方弧形推出,左手掌高度及肩部平坦,手臂微弯,手掌心斜向右上方; 右手向前,画右弧,股与高对齐,手掌向下,手指向前,坐在手臂上,指节略微向上。
眼睛向前水平看,眼睛合上双掌左右分开(图6 )。
动作一、二是左占梦,动作三、四是右占梦。
动作3 )重心逐渐向左脚移动,身体稍向左弯曲,右脚通过左踝内侧弧线向前抬起。
身体旋转时,左肘向左后方略微下移,自然左手掌降至左胸前,随着下移,手臂内旋,手掌逐渐向右下方翻转; 右手同时向左弧形
直到腹前,配合抄制,手臂外旋,手掌朝左上方,与左手掌呈抱合球状,双臂均呈弧形。
眼神使左臂稍微向后移动,也就是慢慢转移到右臂前方的子视。
(図7))。
动作四)右脚向右(西)迈出,先用脚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右脚一切踏踏实实,右腿弓起,左腿蹬起成为右弓步。 同时
身体向右稍微弯曲。
随着转体,右手臂同时向右(西)向上推,配合右手掌高度和肩膀平坦、肘略低于手掌的右手臂向前推左手掌。
眼向前平视,眼神要顾及右小臂前棚。
(图8—9和图9的正面图)注:关于动作说明中的臂外旋或臂内旋的详细动作在这里作一下说明,后文不再重述。
臂外旋,如以右手心朝里(图乙)为例,就是把拇指的一侧向掌背(或拳背)一面旋转,使手心转朝外,亦即使小臂的桡骨离开尺骨而向“外旋”转(如由图乙向外旋转而成图甲);臂内旋,
就是把拇指一侧向掌心(或拳心)一面旋转,使手心转朝里,亦即使桡骨围绕尺骨“内旋”而交叉在尺骨的上面(如由图甲向内旋转而成图乙)。
要点1身体左右转动时要以腰为轴,身体仍须正直,后面所有转体动作都必须这样做。
2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都须柔缓,速度均匀。
3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在文字叙述中虽有先后,但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要做到协调一致。
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 中说:“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4 《十三势行功心解》 要求“迈步如猫行”。
因此凡步迈出都必须轻灵。
例如该式右脚向右迈出,应以坐实之左腿渐渐下蹲来控制着迈出的右腿向前徐徐伸迈,才不致笨重。
这也是“分清虚实”在步法上的一种表现。
5凡弓步,弓腿之膝不可超出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得挺直。
凡弓步,以弓腿为实。
蹬腿为虚;一般以弓腿负担体重十分之七,蹬腿负担十分之三。
膝要与脚尖方向一致。
6右臂前掤须与肩平,不可偏高或偏低;掤出时肩关节不可前探;不可过于前棚,要以上体直立前移而右膝盖不超出脚尖为度,同时身体不可前扑。
7重心前移时,腿、腹、胸、手须不先不后地一致前去,自然“上下相随”,变动过程中也要保持“立身中正”。
(二)捋式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同时渐渐左转;同时左臂外旋,右臂内旋,使右掌心翻朝外下,左掌心翻朝里上,两掌随翻随向左捋。
(图10)动作二:身体继续微左转;重心继续移向左腿,坐实左腿,成右虚步;两臂稍沉肘随转体继续左捋,左掌至左胸前,右掌至右胸前;在开始左捋时,眼神先关及右臂左捋,将要捋至尽处时,眼神稍关及左手,
即渐渐转向前(西)视。
(图11-12)要点1两臂须随腰左捋。
左掘时两掌不可向外豁开,但两肱里侧也不可贴着肋部;沉肘起着护胁的作用,但两腋要留有约可容一拳的空隙。
整套动作都应该这样,避免把身体困住。
2左捋时身体仍须正直转体,不可前俯后仰或摇晃;关键在于“上下相随”、“不先不后”。
如果,下肢后坐得快些就会前俯,慢些就会形成后仰。
3在捋的动作过程中,由于翻掌、沉肘和向后坐实左腿等,看来两掌似乎稍有低下的现象。
其实两掌并不是有意识地向左“下”搌。
这点在循着棚、搌、挤、按四式规定的定步推手中也是如此:其中“捋”式也同样只向左《或右)捋,并没有向下之处。
所以,凡是向左(右)“下”捋或向“下”捋者,都是不正确的,因这与推手是不相符合的。
4掘时左臂松松捋住,捋的过程中,两手要保持着与推手中捋式时同样的距离,也就是要用一手搭在对方腕节,一手搭在对方近肘节的大臂处来引进,使搌化的距离相等,不可拉得太开,这叫做“上于两膊相系”。
(三)挤式动作:身体微右转;同时体重渐渐移向右腿,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着转体,右臂外旋使右掌心翻朝里,左臂内旋使左掌心翻朝外,右臂呈弧形横于胸前,右肘稍低于右腕,左掌在右小臂里侧,
以右小臂与左掌向右(西)挤出;左掌随挤随着贴近右脉门内侧;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臂。
(图13—14)
要点1前挤时上身不可前俯或后仰;肩部不可耸起,须放松下沉;臀部不可凸出;肘部不可抬起,须稍低于腕。
2挤出后左掌与右脉门之间要似挨非挨。
(四)按式动作一:右臂微内旋使掌心翻朝下,左掌经右掌上侧交掌而过,随即两掌分开,距离稍狭于肩,两掌心皆朝下,两肘渐屈下沉,带动两掌略向下抹回;同时重心渐渐后移,坐实左腿;眼向前平视,
眼神要关及两掌抹回。
(图15—16)
动作二:两掌向前按出,两腕高与肩平;同时,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前按。
(图17)要点1重心渐渐后移时,右胯根(股骨头关节)微向后抽,使身体正对前方,不致偏向左斜角。
2两掌要随陪后坐抹回。
要松肩,两肘不可外凸。
3两掌须随重心前移而向前按出,呈微微往上的弧形,但幅度不宜大;两臂与肩部不可紧张,不可耸肩。
两时不可用力挺直,身体不可前俯或后仰。
4两掌尚未按出时,左掌心斜朝右面前方,右掌心斜朝左面前方;两掌按出时,掌心须随按随向前转,但两掌心不可转至朝正前方;同时要求两掌根下沉,拇指一侧微往后翘。
5初学太极拳时,首先要把整套的所有动作和姿势都做准确,然后在做每个动作的同时还要练习运劲。
第四式单鞭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身体左转;同时,右脚尖微翘,以脚跟为轴随转体脚尖尽量里扣踏实,重心随即移回于右腿;同时,两肘微沉稍屈,两掌心微下复随转体向左抹转半个平面椭圆形,
两掌高与肩平;眼神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稍先于左掌到达左方,但眼神须要顾及右手。
(图18— 19) 动作二:身体微右转;两掌随转体向里经胸前向右弧形抹转半个平面椭圆形,两掌高与肩平;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顾右掌。
(图20) 动作三: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向里提起;同时身体右转。
随重心右移时,右掌渐渐右伸,随伸随着五指尖下垂撮拢成吊手;身微左转;左掌向左弧形上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转朝里。
眼神关顾左掌左移。
(图21)动作四:身体继续向左微转,左脚向左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左移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
同时,右吊手继续松肩右伸;左掌经面前(距面部一市尺左右)左移,随移随着臂内旋将掌心翻朝前,即向左微微推出。
眼平视左移,稍先于左掌到达左方,但眼神要关及左掌左推。
(图22) 要点1图18、19、20中,两掌前后抹转一个平面椭圆形时须随腰转动,同时两肘(肘尖须下沉)也须圆活地随两掌抹转而屈伸。
两臂转动时距离要相等,总须前手去,后手跟,“两膊相系”不散漫。
当两掌向里抹转经胸前时要含胸转腰才能圆活。
但含胸要注意不可凹胸,并要注意胸部不可乎板,所以拳论说:“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2上身要正直,避免前俯、后仰或向左歪斜。
3要“沉肩坠肘”和松腰胯。
4定式时两臂与腿(左臂与左腿、右臂与右腿)方向要一致,上下要垂直,避免右臂斜朝右前斜方;膝部不可超出脚尖。
鼻尖、脚尖、手尖要三尖对齐。
5。
右吊手的腕关节要弯曲,使五指撮拢下垂,与右足尖咸一垂直线;
第五式提手上势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45度踏实,坐实左腿,身体渐渐左转;右脚提起,落于左脚前一步,以脚跟着地,脚尖自然微翘,右膝微弓,成右虚步。
在转体时,右吊手仍变掌,与左掌分别自左右坠肘,并随着向前合拢,右掌在前,高与眉齐,掌心朝左;左掌在后,高与胸齐,掌心朝右,正对右肘关节。
眼神通过右掌向前平视。
成提手式。
(图23、24)动作二:腰微左转,左胯根(股骨头关节)微内收,右脚提起;同时,左肘向左后撤,随撤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右掌也同时随转体自前而下向左前弧形移于左手下侧,
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眼神稍顾左肘后撤,即转向前平视。
(图25、26)动作三:右脚向前仍于原地落下,先以脚跟着地,腰渐左转,右脚尖以脚跟为轴渐渐里扣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右腿屈膝下蹲坐实;在上步转腰的同时,右臂向前挤出,随挤随带肩靠,
左掌附于右小臂里侧随右臂前挤。
眼先随右臂前挤,即渐渐移视右掌。
(图27) 要点1由单鞭过渡到图24的两手动作是合劲,脚和手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2做图24的姿势时,两肩和腰胯要放松,臀部不可凸出,身体应保持正直,胸部不可正对前方。
脚跟虚点地面,脚尖微微抬起,不要翘得太高,右膝要微弓,不可挺直。
要坐腕。
重心应全部坐于左腿上。
3由图24开始向图27过渡时,由于左胯根内收,左腿要有继续微微下蹲的现象。
在挤的同时须有靠的意思,但不可耸肩;身要正直,不可前俯。
第六式白鹤亮翅
动作:左脚稍提起,移至右脚前(东),以脚尖点地,左膝微弓;身体向左微转。
同时,右掌向前上提,随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外;左掌也同时弧形下落于左胯旁。
眼稍关及右掌上提,即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
(图28)要点1由提手上势过渡到白鹤亮翅时要有朝上的气势,但右腿仍要下坐,要拔腰,这样就有着上下对拉、身肢拔长的感觉,但要注意不可形成挺腹;顶劲上领,精神就提得起;沉气落胯,
下体就稳重;左脚尖要虚点地面,不可用来支撑身体。
2成白鹤亮翅式时,两臂要呈弧形,不可挺直;右掌虽在右额前上方,但不可抬肘、耸肩,要松肩沉肘、坐腕;身体仍须保持中正,不可前俯、后仰,不可挺胸、凸臀。
第七式左搂膝拗步动作一:腰微右转,右胯根微内收。
随转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带动右掌弧形下落(经右胯侧),随下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同时左掌也随转腰自左下向前而上(高与横膈膜齐)弧形右移。
眼随转腰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
(图29—30) 动作二:左脚提起,上体继续向右微转;随转体,右掌弧形向右斜角上移,左掌继续向右弧形落于腹前;眼稍关及右掌即移顾左掌。
(图31)动作三:左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也同时渐渐左转,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
同时,左掌随转体向下经左膝前以半圆形搂至左胯旁;右掌也随着体重前移和身体左转继续弧形向上经右耳旁向前(东)推出。
眼关及左掌搂过膝部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右掌前推。
(图32—33)要点1两手必须随腰的转动而动作;腰部由右转变为左转时,切不可摇晃,因为一摇晃,上体势必或侧或倾或仰或俯,与“立身中正”的要求不符。
向前迈步时,上体也仍要正直,避免前俯、后仰。
在迈步过程中,因为只有下蹲的一腿作支撑,所以往往会为了照顾身体的平衡而把臀部凸出,这就不符合“敛臀”和“尾闾正中”的要求了,这点必须注意。
定式时两手应该同时到齐,不要一只手已停着,另一只手还在运转。
2由图30过渡到图31时,右掌自下向右上移要与左脚提起一致;体左转、变弓步与右掌推出要一致。
整个搂膝拗步动作要做得协调、圆满、柔和,不可有滞顿或棱角的现象。
3. 右肩往下松沉时,不可形成右肩低左肩高的现象。
整套动作中双肩须平齐。
4凡搂膝拗步中搂膝的一臂要呈弧形,避免伸直;推出的右掌,要微微旋转而推出,但到定式时,掌心不可正对前方,须稍朝左斜;两掌要坐腕。
第八式手挥琵琶动作: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如前所述,弓腿的一足负担重心约百分之七十,要完全落实),右脚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身体渐渐右转;右脚稍提起,
向前也距原地一脚许落下,以脚跟着地,脚尖微抬,膝微弓,成左虚步。
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前弧形上举,随举随着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右,食指高与眉齐;右掌也同时随转体向下后撤,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左,收于左肘里侧,两掌心前后遥对,如抱琵琶状。
眼通过左掌向前平视。
(图34— 35) 要点1由搂膝拗步变为手挥琵琶时,重心前移和后坐都要求上体正直,不可前俯或后仰。
2右掌后撤收回时,要以腰为轴,要松肩、坠肘、沉腕这样节节贯串地收回;要以身领手,不可先将右掌撤回而不顾肩肘部分。
3左掌上举要带弧形,右臂也不可挺直。
4做手挥琵琶动作时要有下沉的气势,但精神仍要具有轻灵活泼的意思。
5同前提手上势要点2,惟左右式相反。
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一)左搂膝拗步动作一:腰微右转,右胯根微内收。
随转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带动右掌弧形下落经右胯侧,随下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同时左掌也随转腰自前弧形向右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
眼随转腰向前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
(图36)动作二、三:同前左搂膝拗步动作二、三。
(接图31—32再接37)要点同前左搂膝拗步。
(二)右搂膝拗步动作一:左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外撇45度,身体渐渐左转。
随转体,左掌渐渐弧形向左后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同时右掌也随转体自前弧形向左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
眼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眼神要顾及左掌。
(图38)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身体继续微左转;随转体,左掌弧形向左斜角上移,右掌继续向左弧形落于腹前;眼神稍关左掌即移顾右掌。
(图39)动作三:右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也同时渐渐右转,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
同时,右掌随转体向下经右膝前以半圆形搂至右胯旁;左掌也随着重心前移和身体左转继续弧形向上经左耳旁向前(东)推出。
眼一关及右掌搂过膝部,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左掌前推。
(图40—41)要点与左搂膝拗步同,惟左右式相反。
(三)左搂膝拗步动作与前右搂膝拗步相同,惟左右式相反。
(图42接3133)要点1同前搂膝拗步要点。
2练习该拳套时,其步型中弓步、虚步的两脚不可站在一条横线上,这样容易产生重心不稳和别扭的现象;必须后一脚与前一脚彼此稍微离开横线。
所以每当上步或退步时就应注意落步的地点要稍开一些,才显得平稳。
“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引自《太极拳论》 )这句话,也包括步型与步法的正确性在内。
第十式手挥琵琶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八式“手挥琵琶”相同。
(图34—35) 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中(一)左搂膝拗步相同。
(图36接图31—32再接图43) 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一:左脚尖外撇45度,身体渐渐左转,随即重心渐渐向前移于左腿,右脚跟离地(开始上步)。
随转体,右掌弧形向左下(低与胯齐)移,随移随变拳并随着臂内旋使拳心朝下;左掌也随转体向左后移。
眼神关及右手下移,但不可低头。
(图44)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
同时,右拳自右前向左下绕;左掌向左而上划弧,高不超过耳部,随划弧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方。
眼稍关右拳向左下绕,即渐渐转向右平视。
(图45,反面参看图99)动作三:右脚向右前(东南)斜方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即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起;身体同时渐渐右转。
随转体,右拳自左而上经胸前向前搬出,随搬随着臂外旋使拳心渐渐翻朝里面上方,随即渐渐向下弧形抽回;左掌也同时随转体弧形向右经右臂里侧前拦,掌心朝右。
眼神关顾左掌前拦。
(图46—47,反面参看图100101) 动作四:左脚前上一步,先以脚跟着地;同时身体继续右转;随转体,左掌继续向前探出,右拳弧形收回于腰际,拳心朝上;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掌前探。
(图48,反面参看图102)动作五:随即重心渐渐移于左腿,左脚渐渐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身体渐渐左转。
随转体,右拳向前打出,虎口渐渐转朝上;左掌微里收,坐腕,指尖斜向上前,附于右小臂里侧。
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拳打出。
(图49,反面参看图103)要点1在连续进步时,要求“迈步如猫行”,并要求速度均匀,上下相随;上身要正直,不可歪斜和仰俯;右脚前上一步时要比一般步型更开得阔一些,并要避免上体随右脚上步而向右倾斜。
2步法和手法要随腰转动;右拳搬出时不可离身体太远,并注意不可抬肘;右拳打出时要随腰转动,并随打随着臂微内旋,使虎口转朝上;右拳打出时中间经由心口向前打出,这叫做“拳从心发”。
3练该拳套时,拳要自然握实,不可用力握紧。
第十三式如封似闭动作一:右腿弯屈,重心渐渐向后移到右腿。
同时,左掌经右肘下向右外伸,并沿右臂向前掠出,随掠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右拳变掌,沉肘向里弧形抽回,随撤随着臂外旋使掌心也翻朝里,两掌高与肩平,指尖朝上,两臂交叉,右臂在里。
眼神关顾两掌。
(图50—51)动作二:重心继续后移,坐实右腿;两掌向左右分开,稍狭于肩,随分随着两臂内旋渐渐使两掌心翻相对。
(图52)动作三,重心渐渐前移,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两掌向前按出,随按随着两臂继续内旋使掌心翻至斜朝前,手腕高与肩平;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前按。
(图53)要点1两臂须随身体后坐回收;两臂交叉时要避免两肩缩拢或耸起;要松肩坠时,两肘略分开,腋下须留有余地,约可容一拳,但肘部不可外凸或抬起;同时两肘不可后撤到身体后方,以免把自己困住。
2重心后移要坐实右腿,松腰胯,不要做成重心没有后移,单是仰身;后坐仍要保持上体正直。
重心前移和后退时,要注意胸、腹的齐进齐退,不先不后,身法就能保持中正,不致形成前俯后仰。
3同前揽雀尾中按式要点1、2。
第十四式十字手动作一:左脚尖里扣,同时身体右转;随转体,两肘弯屈分开,带动两掌移至额前(距额部约本人两拳左右);随移随着两臂微内旋使掌心朝前,两臂呈环形;眼随转体通过两掌之间向前平视。
(图54)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脚跟先离地,渐至全脚提起左移(与肩同宽),以脚尖先着地渐渐全脚踏实;随即重心右移,两腿渐渐起立,两膝微屈,成开立步;随着重心左移,
两掌分别自左右而下经腹前向上划弧合抱交叉于锁骨前,右掌在外,交叉点距锁骨约本人两拳半;两掌经腹前时,即随划弧随着两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眼先关及两掌划弧,当两掌将要交叉时即向前平视。
(图5556) 要点1当左脚尖里扣渐至踏实时,右脚跟即渐渐离地提起,须象翘翘板一样此伏彼起。
这也是步法中分清虚实的锻炼方法的一种。
当右脚一踏实,就接做下一动,即左脚尖里扣。
2整个十字手的动作,要上下相随,要同时开始动作,同时完成,务求协调一致。
3十字手的两臂须呈环形,须松肩沉肘,不可耸肩抬肘。
4两腿起立时,身体各部都须放松。
第十五式抱虎归山(一)右搂膝拗步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两腿渐渐屈膝下蹲,随着重心移于左腿,右脚渐渐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身体右转。
随转体,左掌自胸前下抽,向左弧形举至与左肩齐平,掌心朝上;右肘下沉自然带动右掌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
眼先关及左掌左举,即转向右平视。
(图57—58)动作二:右脚向右前(西北)斜方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身体继续右转;随转体,右掌继续向下经膝前搂至右胯旁,
左掌自左而上经左耳旁随转体向前推出;眼稍关右掌搂膝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左掌前推。
(图59—60)要点同前搂膝拗步。
(二)捋式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渐渐左转。
同时,左肘下沉,左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上;右掌自右胯旁弧形向前经左臂里侧举于左掌前,掌心朝外下。
(图61)动作二:与前第三式“揽雀尾”(二)掘式动作二相同,惟方向不同,前揽雀尾的弓步、虚步是朝着正西方,此动作以及后面挤、按各动作是朝西北斜方进行的。
(图62)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二)捋式要点相同。
(三)挤式、按式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三式“揽雀尾”(三)挤式和(四)按式相同,惟方向不同。
(图63—67) 第十六式肘底看捶动作一、二同第四式“单鞭”动作一、二(图18—20),惟方向正斜不同。
(图68—70)动作三:重心全部移于右腿,身体微左转,左脚提起向左后(正东)方摆出。
随转体,左掌向左弧形平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右掌也紧跟着向左弧形平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前;两肘稍沉、微屈,使两掌心遥对。
眼神关及左掌左移。
(图71)动作四:左脚向左(东)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继续左转;右脚提起,向前微移落下,重心即渐渐移于右腿;随转体,两掌弧形向左平移,左掌移至左侧时即弧形向左下移,
两臂随移随着内旋使两掌心翻朝下;眼神先关及左掌左移,当右掌将移至胸前时即顾右掌。
(图72—73)动作五: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略提,稍移向左前落下,以脚跟着地,身体继续向左微转。
随转体,左掌自左而下向里经右前臂内侧向前上圆转穿出,掌心朝右,食指高与眉齐,与鼻尖对准;右掌向左经左掌外侧下盖,随盖随着握拳,置于左肘下,拳眼朝上,拳心朝里。
眼稍关左掌向左下绕,当左掌经右臂里侧将要穿出时,即向前平视,眼神仍要关及左掌穿出。
(图74)要点1自抱虎归山过渡到肘底看捶的动作须根据“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和“绵绵不断”的要求进行,勿使有棱角和停顿处,要做得圆满、协调。
步法和手法均须随腰转动。
两脚不要双重,要此起彼落,象翘翘板一样。
2当两掌向左平移时,要注意勿使右掌荡下,在平移过程中右掌须坐腕;平移时左手去、右手跟,距离要均等。
3做图74的姿势时,左膝要自然微弓;注意两肩不要上耸,松腰胯;两臂须呈弧形,不可挺直;胸部不要正对前方,要侧朝右前斜方;左掌要坐腕。
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一)右倒撵猴动作一:身体右转,右胯根内收,左脚尖仍稍离地。
同时,左掌向前微伸;右拳变掌自左肘下经腹前向右下弧形抽至右胯旁,随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
眼关左掌前伸。
(图75)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经右踝内侧提起;身体继续向右微转;同时,右
掌向后稍偏右弧形举至与肩齐,左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眼神关顾右掌后举。
(图76)动作三:左脚后退一步,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脚尖朝东北);身体渐渐左转;右脚尖随即移向前方(东);随转体,左掌弧形向后抽回于左胯旁,
右掌弧形向上经右耳侧向前推出;眼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推。
(图77—78)(二)左倒撵猴动作与前右倒撵猴动作二、三同,惟左右式相反。
(图79—81)(三)右倒撵猴动作与前右倒撵猴动作二、三相同。
(接图76—77再接图82)要点
1在连续退步时要注意,两脚不要踏在一条线上,要稍离开
些。
当一腿提起准备退步时,另一支撑腿不可起立,须仍保持虚步时的高度;注意上体不要前俯。
2当一掌后抽时,须经胯旁,初学者往往做成经肋旁,那样手臂就成直角而不成弧形,就显得不宽舒和别扭。
3按上述倒撵猴动作是三个,郧退三步。
为了加大运动量也可以做五或七个(必须逢单数才能衔接下一拳式),但是如果倒撵猴五或七个,后面的“云手”也必须相应地增加为五或七个,否则收势时就会收不回原地。
第十八式斜飞式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后提回。
同时,左掌自左而上向右划弧,屈臂置于左胸前,掌心朝下,手与肩平,臂呈弧形,肘部微坠;右掌自前而下经腹前向左划弧,掌心朝上。
与左掌相对合抱。
眼神关顾左掌划弧。
(图83)动作二:身体右转;同时右脚向右后(南稍偏西)方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
随转体,右掌以大拇指一侧向右后上方出,高与额齐;左掌向左弧形下采,高与胯齐,掌心朝下。
左脚尖随右手例出向里扣。
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例出。
(图84—85,附图85的侧面图)要点1右脚向右后方迈步时,身体平衡较难掌握,往往右脚落地时显得笨重;须坐实左腿,松腰胯,先转腰,随转腰向右后渐渐迈出,才会显得轻灵,同时可避免上体前俯。
2左臂在两掌合抱时须含有拥意,右掌向右后上方例出时,劲要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通于脊背,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串地例出,身、手、步协调,说到一齐俱到,不先不后;不要单以手例出,
丢开其他部分不管,就达不到“上下相随”和劲路上的要求。
例出时右臂要微屈。
3由于右脚迈步较难掌握,所以还要注意速度上的均匀,避免产生停顿的现象。
第十九式提手上势动作一: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微左转;右脚稍提起,也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以脚跟着地,脚尖微抬,膝微弓,成右虚步;同时,
左掌弧形向前上移,右掌沉肘微里收,与左掌向胸前合拢,右掌在前高与眉齐,掌心朝左;左掌高与胸齐,掌心朝右,正对右肘关节。
眼通过右掌向前平视。
(图86—87) 动作二、三与前第五式“提手上势”动作二、三相同。
(接图25—27)要点1由斜飞式过渡到图87的动作,腰部以及上下肢动作要同时开始,同时完成。
2与前第五式“提手上势”要点同。
第二十式白鹤亮翅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六式“白鹤亮翅”相同。
(参见图28) 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相同。
(参见图29—33) 第二十二式海底针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起。
当重心前移于左腿时,右臂外旋使掌心转朝左,左掌随重心前移向前上微荡;随重心后移和身右转,屈右肘,右腕向里提回,左掌也同时沉腕。
眼神关顾右腕提回。
(图88—89) 动作二:左脚略里收落下,以脚尖点地,成左虚步;腰向左转,坐实右腿,左胯根内收,折腰下沉;同时,右掌随转腰向前下插,左掌弧形下落于左胯旁;眼前视,眼神要关顾右掌下插。
(图90)要点1左脚提起,略里收落下时,右腿要渐渐下蹲,左脚尖渐渐落下虚点地面,重心须全部由右腿支撑。
2右腕向里提回时要防止耸肩抬肘。
3做海底针时,左掌似乎没有很明显的动作,因此初学者往往把左掌的动作忽略掉,其实左掌必须随重心前移、后坐和转腰进行动作,否则就不符合“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
另外,两臂不可伸直,须微屈。
4右掌向前下插要随右腿下蹲和折腰而动作,并要以肩催肘、肘催手,节节贯串地下插。
5折腰时,自颈椎至腰脊要保持成一直线,不可低头、弓背。
眼视右掌前方,但不可把头抬起。
要注意顶劲和沉气,上下一气贯通。
第二十三式扇通背动作一:身体右转并直起,左脚提回。
同时。
右掌由体前上提,随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左掌自左胯旁向胸前上提,掌心朝右,手指朝上。
眼神关顾右掌上提。
(图91)动作二: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左腿渐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
同时,右臂继续微内旋、屈肘,右掌弧形上托,置于右额前,掌心朝外;左掌沿右臂向前平推。
眼向左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掌前推。
(图92) 要点1左脚前迈时右腿要坐实,不可站起,落步时不可太快,速度要均匀,并防止身体摇晃和前俯后仰。
2变左弓步、左掌前推与右掌上托三动作要一致。
3。
右掌上托要防止耸肩抬肘;左掌推出时,掌心不可正对前方,并要坐腕。
4做扇通背的动作时往往容易挺胸、直臂,这就会不符合“劲以曲蓄而有余”的要求,同时也不符合“含胸拔背”的要求。
所谓“劲以曲蓄而有余”,就是要使动作还有伸展的余地,因此做太极拳的任何动作时手臂与两腿都不可伸直或挺直。
弧形要求圆满,处处要有能“八面支撑”的意思。
第二十四式撇身捶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同时微右转。
随转体,右掌自右前而下(握拳)划弧置于肋前,屈肘横臂,拳心朝下;左掌弧形上举于左额前上方。
眼神稍关右手划弧,即随转体平视转移。
(图93)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起,身体继续右转;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右而下经右小臂外侧弧形落下,右拳向右前撇;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两手动作。
(图94)动作三:右脚向前(稍偏右)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右腿渐至全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左脚尖微里扣,成右弓步;身体继续右转。
同时,右拳继续随转体向前弧形下撇,收于腰侧,拳心朝上;左掌弧形收至胸前经右小臂里侧上方向前推出。
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掌前推。
(图95—96,撇身捶整个过程图的反面可参看图143—147,彼此动作完全相同)要点1.手法和步法要随腰转动,并要协调一致。
2右脚落步时不要与左脚踏在一条线上,并注意右脚尖要正对前方,不要外撇。
3图93的姿势在动作过程中要清楚、正确地显示出来,不要胡乱地划过去,但也不可因此停顿。
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左转。
同时,左肘随转体下沉,左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右拳臂内旋向前上伸于左掌上侧,拳心朝下。
眼神关顾右拳前伸。
(图97) 动作二:重心继续移向左腿,身体继续左转,两手随转体向左移。
(图98)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
同时,右拳自右前方向下经腹前向左绕,随向左缓缓划绕,拳心转朝下;左掌向左而上(高不超过耳部)划弧,随划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方。
眼稍关顾两手划绕,即渐渐转向右平视。
(图99)动作四、五、六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三、四、五相同,惟方向不同:该式为向西进步,前面的进步搬拦捶为向东进步。
(图100-103,反面同图46-49。
整个进步搬拦捶的过程图,反面还可参看图148-154)要点1此式与前面的进步搬拦捶各在其承上的衔接动作上不同,前面的“进步搬拦捶”是上承左搂膝拗步,而该式是从撇身捶过渡而来,
前式图45-49与该式图99-103同。
2与前进步搬拦捶要点相同。
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动作一:左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腿向前提起;身体左转。
随转体,左肘向左后撤下沉,自然带动左掌下移于左胸前;右拳变掌自前而下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手成抱球状;两臂皆呈弧形。
眼略顾左小臂,即转向右臂前方平视。
(图104接图7) 以下掤、捋、挤、按的动作与第三式“揽雀尾”——即自(一)左右棚式动作四起,至(四)按式止相同。
(图817)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同。
第二十七式单鞭动作和要点均与第四式“单鞭”同。
(图18—21接图105)第二十八式云手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微右转。
同时,右吊手变掌自右而下划弧;左掌随转体稍向前下移,屈臂沉肘,手与肩平,掌心朝下。
眼神关及右掌下移。
(图106—107)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左提起(脚跟先离地);身微左转。
右掌随转体自右下向左弧形运转,掌心朝里;左掌也同时向左上弧形运出,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此时右掌也运至近左腕。
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左运。
(图108) 动作三:右脚向左半步落下,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右移而至全脚踏实;身体同时微右转。
右掌随转体自左而上(高处与眉齐)向右运转,掌心仍朝里;左掌也同时自左而下向右运,随运随着臂微外旋使掌心渐渐转朝里(稍斜朝上)。
眼神随转体关顾右掌右运。
(图109)动作四:
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起(脚跟先离地);身体继续微右转。
同时,右掌随转体向右弧形下运,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左掌继续向右上运,向右接近右腕。
眼神关及右掌右运。
(图110)动作五:左脚向左横跨半步,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左移而至全脚踏实;身体同时左转。
左掌随转体继续自右而上经面前(高与眉齐)向左运;右掌继续自左而下弧形左运,随运随着臂微外旋使掌心渐渐转朝里(稍斜朝上)。
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左掌左运。
(图111)动作六: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左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身微左转。
右掌随转体继续自下向左弧形向上运;左掌继续自上而左弧形向下运,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
眼神关顾左掌左运。
(接图108)动作七、八、九、十是重复动作,与动作三、四、五、六同。
(图10911l再接108)动作十一、十二、十三、十四仍是重复动作,与动作三、四、五、六同。
(图10911l再接108)动作十五同动作三。
(接图112)要点1云手时,身体转动要以腰脊为轴,要徐徐转动,不可胡乱摆动,上体不可倾斜,要保持“立身中正”。
2两臂要随腰运转,要自然、圆活。
经下面向左或右向上运时要含有上抄之意;运转到上面的左或右肘不可抬起,小臂要松松掤住而运转。
两臂一上一下,一左一右,更迭运转:左手为主时,右手相随;右手为主时,左手相随;不散漫,不僵滞。
3脚提起时要脚跟先离地,踏下时要以脚尖先着地;当踏下的脚跟一经踏实,另一脚的脚跟即离地,要此伏彼起,象翘翘板一样。
4自动作三到六为一个云手,后面又有两个是重复动作,共为三个云手。
在上述倒撵猴的要点中已经提到,如果场地宽阔而要加大运动量,将倒撵猴重复为五或七个,则云手也要从三个增为五或七个,然后再接着做动作十五,由动作十五(图112)再接下一拳式“单鞭”。
第二十九式单鞭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起(脚跟先离地);身体继续微右转。
同时,右掌随转体向右弧形下运,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并随着五指下垂撮拢成吊手;左掌继续经右上(向右接近右腕)左运,随运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
眼稍关右掌右运,即移顾左掌。
(图113 114)动作二与第四式“单鞭”动作四相同。
(图115)要点与第四式“单鞭”相同。
第三十式高探马动作一:重心渐渐移于右腿,左脚尖随重心后移自然离地。
同时,右吊手变掌,屈右肘,弧形移至右肩前;左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转为斜朝上。
眼神关顾左掌翻转(图116)。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回,向里半步落下,以脚尖点地,右腿同时渐渐起立(膝部仍微屈),成高式左虚步;身体随着渐渐左转。
随转体,右掌稍向左经左臂上侧弧形前探,手指斜朝左面前方,掌心朝下,高与眉齐;左掌经右臂下侧向下弧形收于左腰前,手指斜朝右面前方,掌心朝上。
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探。
(图117118)要点1当重心移向右腿时(图116),要坐实右腿,要以左胯根渐渐里收来带动左脚提起,同时上体不可后仰;当左脚一经离地收回,右腿即渐渐起立,顶劲要具有冲霄之意,沉气于小腹,
有上下对拉,拔长身肢之意。
2两臂要呈弧形。
右掌前探时不可耸肩。
要拔腰,但不可挺胸或弓背。
右臂不可挺直;手指不可朝前,朝前就会失掉坐腕的意思。
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一)右分脚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右腿渐渐下蹲,左脚提起;身体随着微右转;同时,右掌随转体向右弧形往里抹转,左掌向左弧形前抹;眼神关顾右掌右抹。
(图119)动作二:左脚向左前(东北)斜方迈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体重渐渐移向左腿,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体继续微右转。
同时,左掌自左而前向右经右臂下侧向里抹转大半个平圆,左臂横屈成弧形,左掌横置于右胸前、右肘旁,掌心斜朝里上;右掌自右而里向左经左臂上侧向前抹大半个平圆,即向右前(东南)斜方探出,掌心斜朝左前,
指尖斜朝上。
眼神关顾右掌抹转探出。
(图120121)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身体随着微左转。
同时,左掌微向前方上移;右掌自右而下弧形抄至左掌外侧,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两手交叉,左掌在里。
眼神关顾两掌交叉。
(图122)动作四:左腿渐渐起立(膝仍微屈),右脚向右前(东南)斜方分出,脚面自然绷平,高与胯平;同时,两掌向左右分开,掌心皆转朝外,指尖朝上。
眼神关顾右掌分出,并通过右掌向右平视。
(图123124。
附图124的侧面图,系按杨澄甫原照所绘,由于该图当时没有摄成斜角,而摄成侧面,今仍将该图列入,一方面可给读者看到杨氏原来姿势,另一方面也可作侧面图参考。
后面还有几幅图也因类似原因作为附图,后文不再说明)。
要点1两掌各抹转一个平圆时,臂要呈弧形,肘部稍沉,抹转乎圆要均匀。
右臂在抹转后探出时也不可挺直。
2两掌合抱交叉后仍须随左腿起立而柔和地向上向外微移,才显得轻灵、沉着。
如果左腿起立时两掌交叉着不动,就会产生呆滞现象。
合抱时两掌腕部不可松懈地弯屈。
3两手分开要和右分脚一致。
同时两臂也不可伸直,要微屈肘使前臂稍向身前方弯屈;肘部也须略沉,低于腕部,并要坐腕。
4分脚时身体要稳定,不可俯、仰、倾、侧;两肩不可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而紧张,仍须松肩。
只有“虚灵顶劲”和“气沉丹田”才会使身体易于保持平衡。
(二)左分脚动作一:右脚下落,左腿渐渐下蹲,身微右转。
同时,左掌屈肘右抹,随抹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右掌自右向前抹,随抹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
(图125)动作二、三、四同前右分脚动作二、三、四,惟左右式相反。
右分脚方向为东北,左分脚方向为东南。
(图126130)要点与前右分脚同,惟左右式相反。
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动作一:左脚落下,左膝微提,以右脚跟为轴,身体迅速向左后转;同时两掌向胸前合拢交叉,左掌在外,两掌心皆朝里;眼随转体平视转移。
(图131132)动作二:两掌向左右分开;同时左脚以脚跟慢慢向左蹬出,脚尖朝上,右腿随着左脚蹬出渐渐起立,右膝仍微屈;眼关左掌分出,并通过左掌向左平视。
(图133) 要点1同前右分脚要点3、4。
2左腿须随转身收回,不可着地;要“含胸拔背”,不可后仰。
3左脚蹬出时要以脚跟为着力点。
注:杨澄甫老师原来的分脚、蹬脚,都是提膝后迅速踢出,劲透脚尖或脚跟,踢出时都有风声,后来他改为缓缓踢出或蹬出。
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一)左搂膝拗步动作一:左脚收回,右腿渐渐下蹲。
同时,左掌向右经:左胸前向左下弧形下搂;右掌弧形移至右耳侧,随移随着臂外旋、沉肘使掌心斜朝面部。
眼神稍关左掌下搂,即转向左视。
(图134)动作二:左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同时渐渐左转,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下经左膝前搂至左胯旁,
右掌也随重心前移和身体左转而向前(西)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推。
(图135)(二)右搂膝拗步动作与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2)右搂膝拗步动作相同,惟方向相反,第九式是面朝东进行动作,此式是面朝西。
(图136—139,反面参看图38—41)要点与前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要点相同。
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动作一:右脚尖外撇踏实,身体渐渐右转,重心随着渐渐移于右腿,左脚(脚跟先离地)向前提起;同时,左掌随转体自前向右弧形下搂,
右掌自右胯侧向右向后向前(变拳)划弧置于右腰侧;眼神关顾左掌下搂。
(图140141)动作二: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体同时渐渐左转沉腰落胯。
随转体,左掌继续弧形而下经左膝前搂至左膝旁;右拳向前面下方打出,低过于膝。
眼向前视,眼神要关及右拳下打。
(图142)要点1当左脚前迈脚跟尚未着地时,注意上体保持正直;当左掌搂过左膝时,上体随右拳下打折腰,并沉腰胯。
但折腰时,自颈椎到腰脊仍要保持成直线,不可弓背、低头或抬头。
2眼视右拳前方,但不可抬头。
3两肘须微屈,不可挺直。
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同时直起、右转。
随着转体,右拳屈肘横臂移于左肋前,拳心朝下;左掌自左而上弧形上举于左额前上方。
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两手移动。
(图143)动作二、三与第二十四式“撇身捶”动作二、三相同,惟方向相反。
(图144146,反面参看图9496)要点与第二十四式“撇身捶”相同。
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相同,惟方向相反。
(图147153,反面参看图97
103)
第三十七式右蹬脚动作一:左脚尖外撇踏实,身体渐渐左转,坐实左腿,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脚跟先离地)。
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左前上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转朝里;右拳变掌自右前而下向左弧形上抄,与
左掌合抱、交叉,右掌在外,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转朝里。
眼向右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抱。
(图154155)动作二:两掌向左右分开。
同时,右脚以脚跟慢慢向右蹬出,脚尖朝上;左腿随右脚蹬出时渐渐起立,膝仍微屈。
眼关顾右掌分出,并通过右掌向右平视。
(图156)要点1与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一)右分脚的要点3、4相同。
2右脚蹬出时要以脚跟为力点。
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动作一:右脚下落,左腿渐渐下蹲。
左掌自左而前向右弧形平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右掌同时微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转朝下。
眼神关顾右掌。
(图157)动作二:右脚落于左脚旁,两脚相距稍狭于肩,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左脚随即提起(脚跟先离地);两掌随重心移于右腿向右继续下移,左掌经右肱前,
随移随着左臂继续微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
(图158)
动作三:左脚向左后(西稍偏北)斜方迈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体同时左转。
随重心左移和转体,左掌自右肱前而下向左经左膝前向左(变拳)而上划弧,停于左额前上方,当左掌变拳自左而上划弧时,左臂内旋使拳心渐渐翻朝外;右掌变拳,随转体自右而前向左屈肘横臂置于胸前,拳心朝里,
拳眼朝上,与左拳眼上下相对。
眼先关左拳,当左拳将至左额前上时,即向前平视。
(图159160,附图160的侧面图和正面图)
要点1右蹬脚后,右脚下落时,左腿要相应地下蹲来控制右脚轻缓地着地,这样才符合既轻灵又沉着的要求;如果单是右脚落下,就显得平板呆滞。
2左脚迈步时要注意“迈步如猫行”的要求,同时上体要保持正直。
3两手过渡为打虎式时,弧形要走得圆,不要有棱角。
上下肢要相随一致。
4当左手经过左膝前时,掌心朝上要有搂膝之意。
5成打虎式时,两臂要呈弧形,圆满地曲蓄,肩部防止上耸。
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渐渐右转,坐实左腿,右脚渐渐提起,脚跟先离地。
同时,左拳变掌弧形向左下落,掌心朝下;右拳变掌,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移于左肱前。
眼稍关左掌,即随转体平视转移。
(图161)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继续右转,右脚向里提起,然后向右前(东南)斜方迈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部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
随转体和重心右移,右掌自左
肱前而下经右膝前向右(变拳)而上划弧,停于右额前上方,当右掌变拳自右而上划弧时,右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外;左掌同时变拳随转体自左而前向右屈肘横臂置于胸前,拳心朝里,拳眼朝上,与右拳眼上下相对。
眼先关右拳,当右拳将至右额前上时,即向前平视。
(图162163)要点与左打虎式相同,惟左右相反。
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动作一:左脚以脚掌为轴,脚跟里磨踏实,身体渐渐左转,重心随着左移;同时,左拳随转体向左平移,右拳向右弧形下移(此时两拳已开始松开);眼随转体平视转移。
(图164)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继续微左转,右脚提回;同时,两拳变掌,左掌向左前上伸,右掌向下经腹前向左与左掌合抱交叉,左掌在里,掌心皆朝里。
眼稍顾左掌上伸即转向前平视。
(图165)动作三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动作二相同。
(图166)要点与前“右蹬脚”相同。
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动作一:右脚下落,右膝提起,以左脚掌为轴,身体迅速右转45度(向东南斜方);同时,两掌随转体各自左右弧形移至胸前。
随移随着屈肘和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面上方,两肘下坠,两臂呈弧形,两掌相距(以拇指一侧为度)同肩宽。
眼随转体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拢。
(图167)动作二:左腿渐渐下蹲,右腿前(东南)迈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右腿渐至全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两掌自前而下经右膝两旁分向左右划弧,随划随着两臂内旋,
随即变拳向前上以虎口勾击,成钳形状,两拳稍高于头,两虎口相对。
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拳。
(图168169和图169的正面图)要点1迈步时要坐实左腿,收右胯根,然后以左腿渐渐下蹲来控制右腿前迈,上身保持正直。
迈步的速度要均匀。
2随着落胯、沉气、松肩,两掌向下经膝旁时,要以两肘下沉来带动两掌下落,不可单是两掌下落,要用整体的劲使掌背沉着松净地下落。
3两拳向前上勾击要与右弓步协调一致。
第四十二式左蹬脚动作一:右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身微右转,左脚向前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两拳变掌分向左右下落,经腹前向前上划弧合抱。
交叉于胸前,左掌在外;随划弧随着两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眼先关两掌划弧,当两掌将交叉时即转向左平视。
(图170171)动作二:两掌向左右分开;同时,左脚以脚跟慢慢向左蹬出,右腿随左脚蹬出渐渐起立,膝仍微屈。
眼神关顾左掌分开,并通过左掌向前平视。
(图172)
要点与第三十七“右蹬脚”相同,惟左右相反。
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动作一:右脚跟离地,以右脚掌为轴,身体迅速向右后转;同时左脚随转体自左而前右摆,下落于右踝旁,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而至全脚踏实,随即左腿微下蹲,右脚提起;同时,
两掌随转体自左右向胸前合抱交叉,右掌在外,掌心皆朝里;眼随转体平视转移。
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抱。
(图173174)动作二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动作二相同。
(图175)要点1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要点相同。
2转身时须借右脚辗地(一经辗地,脚跟即离地)和左腿摆动之势,才能迅速圆润地转向后面。
转身时,身体不可前俯后仰,否则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
3两掌合抱交叉要与转身动作同时开始,同时完成。
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一,左腿渐渐下蹲,右脚下落,腰微右转。
同时,有掌变拳自右而下经腹前弧形左绕,拳心翻朝下;左掌随左腿下蹲时稍下沉,即自左而前弧形向上(高不超过耳部)划弧,掌心朝右下。
眼稍关右拳左绕,即渐渐转向右平视。
(图176)动作二、三、四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三、四、五相同。
(接图46—49)要点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要点相同。
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相同。
(接图50— 53) 第四十六式十字手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十四式“十字手”相同。
(接图54—56) 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相同。
(接图57— 67) 第四十八式斜单鞭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四式“单鞭”相同,惟方向正斜不同。
(接图68,再接图177—179) 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一)右分鬃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微左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左腿坐实,右脚收回经左踝侧向前提起。
同时,左掌屈肘弧形移于左胸前;右吊手变掌自右而下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手成抱球状;两臂皆呈弧形。
眼神关顾左掌。
(图180)动作二:右脚向右(西稍偏北)迈出,身体渐渐右转,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
同时,右掌随转体向右上方以大拇指一侧弧形例出,高与眉齐;左掌向左弧形下采于左胯旁。
眼神关顾右掌出,稍先于右掌到达右方。
(图181)(二)左分鬃动作一:右脚尖外撇踏实,身微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右腿坐实,左脚经右踝侧向前提起。
同时,右掌随转体屈肘移于右胸前,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左掌向右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与右掌成抱球状;两臂均呈弧形。
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
(图182183)动作二:左脚向左(西稍偏南)迈出,身体渐渐左转,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
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左上方以大拇指一侧弧形例出,高与眉齐;右掌向右弧形下采于右胯旁。
眼神关顾左掌出,稍先于左掌到达左方。
(图184)(三)右分鬃动作与前(二)左分鬃动作相同,惟左右相反。
(图185187)要点1野马分鬃的弓步比一般弓步稍微开一些,但不到45度斜角;脚尖要与膝盖方向一致。
2两掌成抱球状时,注意不可抬肘。
3右或左手例出时要随腰转动,并要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串地向外出。
同时例出与转体、变弓步要协调一致。
下采的一手不要离胯部太近。
两臂要呈弧形。
第五十式揽雀尾动作一:身体微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右提。
同时,右掌随转体屈肘下沉里收于右胸前,随里收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右肘稍坠,略低于腕;左掌同时向右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两掌相对如抱球状,两臂呈弧形。
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顾及右臂。
(图188)动作二、三、四与第三式“揽雀尾”(一)掤式的动作二、三、四相同。
(接图69)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一)掤式要点相同。
(二)捋式、(三)挤式、(四)按式的动作和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相同。
(接图1017) 第五十一式单鞭动作和要点与第四式“单鞭”相同。
(接图1821,再接图189)
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一)左穿梭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同时,右吊手变掌自右向前下划弧,左掌也渐渐下移。
(图190)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左腿,身体渐渐右转,右脚提起;同时,右掌随转体自下而左经胸前向右弧形上掤,左掌继续向前下划弧。
眼神关顾右掌向右上拥。
(图191)动作三:身体继续右转;右脚向右(西稍偏北)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左脚经右踝侧向前提起。
随转体,左掌经腹前向右弧形移至右小臂下侧;右掌也随转体继续稍右棚,即沉右肘,自然带动右掌向下移回。
眼稍关右掌后移,即转向前平视。
图(192-193)动作四:左脚向左前斜方(西南)迈出一步,以脚跟着地。
同时,左小臂经右小臂下侧向前上棚;右掌(沉肘)经左小臂上侧穿回,随穿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前面下方。
眼向左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臂前棚。
(图194)动作五:重心渐渐移向左腿,左脚全部踏实,身体渐渐左转,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
同时,左小臂经面前上翻,随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前面上方,左掌停于额前;右掌同时向前推出。
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推。
(图195)(二)右穿梭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渐渐右转。
同时,右掌随转体屈肘横臂(臂呈弧形)移于胸前,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左臂外旋、沉左肘自然带动左掌下移,并使掌心翻朝里。
眼神关顾左掌移回。
(图196)动作二:身体继续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随转体移动。
同时,右臂随转体右掤;左掌沉肘经右小臂上侧继续向下移回。
眼神先关及左掌下移,即转视右臂前方。
(图197)动作三、四与前左穿梭动作四、五相同,惟左右相反,前左穿梭方向为西南,这一右穿梭方向为东南。
(图198—199)(三)左穿梭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身微右转,左脚向前经右踝侧提起。
同时,左掌随转体屈肘横臂(臂呈弧形)移于胸前,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右臂外旋、沉右肘自然带动右掌下移,并使掌心渐渐翻朝里。
眼稍关右掌下移,即转视左臂前方。
(图200)动作二、三与前左穿梭动作四、五相同,惟前左穿梭方向为西南,这一左穿梭方向为东北斜方;(图201202)(四)右穿梭动作与前右穿梭相同,惟前右穿梭方向为东南,这一右穿梭方向为西北。
(图203206)要点1玉女穿梭共有四个,方向是朝着四个斜角。
图195、 199、202、206四图是按杨澄甫老师原照所描。
原照摄时为了视线清晰,偏于侧面,读者练时可向斜角。
2在每个转身或上步时,不可起立,身体要保持正直,动作要连贯、均匀,上下相随,协调一致。
3一掌向前上翻时要防止引肩上耸或抬肘;推出一手的臂部不要挺直,要稍屈。
4变弓步、一掌前推时,脚尖、膝盖、身体、面目与推出的一掌方向要一致地朝着斜角。
第五十三式揽雀尾(一)掤式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向右经右踝内侧提起。
同时,右掌屈肘下沉里收于右胸前,随里收随着臂微外旋使掌心翻朝下,右肘稍坠,略低于腕;左掌同时向右下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两掌相对如抱球状,两臂呈弧形。
眼神关顾右臂(参看图5)。
要点与前第三式“揽雀尾”棚式要点相同。
(二)捋式、(三)挤式、(四)按式的动作和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相同。
(接图1017) 第五十四式单鞭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四式“单鞭”相同。
(接图18—21,再接图105) 第五十五式云手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二十八式“云手”相同。
(接图106111,再接图108—111,再接图108 111,再接图108,最后接图112,即三个云手) 第五十六式单鞭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二十九式“单鞭”相同。
(图113—114,再接图207) 第五十七式下势动作:右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移向右腿,右腿屈膝下蹲成左仆步;同时,左掌随重心后移屈肘弧形里收下移,经胸前而下,由左腿里侧前穿。
眼神关顾左掌。
(图208209)要点1左掌弧形里收下移时,须随身体重心后移松腰胯,松肩部,下沉肘部,这样才能节节贯串带动左掌里收下移。
左掌由里收下移到前穿要圆活,掌指要朝前(东),掌心朝南。
2。
做下势动作时要防止身体前俯、低头和臀部突出,要仍然保持上体正直,并要注意不可挺胸。
3成左仆步时,左膝微屈,左腿不可用力挺直。
4眼神虽随左掌,但当左掌由下向前穿时,不可低头。
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一)左独立动作:左脚尖外撇,身体渐渐左转,重心渐渐向前移于左腿,上体前移而起;左腿屈膝前弓,蹬右腿;右脚脚跟先离地向前提膝,随即左腿渐渐起立,成左独立式。
同时,左掌随着身体前起左转向前上穿,即弧形下搂至左胯侧(掌心朝下);右吊手变掌自后而下,随着右腿向前提膝,以右前臂尺骨一侧贴近右大腿上侧向前弧形上托,屈肘置于面前,手指朝上,高与眉齐,掌心朝左。
眼先关左掌前穿,当左掌左搂时即顾右掌上托,并稍先于右掌到达,并通过右掌向前平视。
(图210212)(二)右独立动作:左腿渐渐屈膝下蹲,身体渐渐右转;右脚下落于左脚跟旁,脚尖先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右腿而至全脚踏实;随即左脚脚跟先离地向前提膝,右腿随着渐渐起立,成右独立式。
随着左腿下蹲和右脚下落的同时,右掌弧形下落于右胯旁,掌心朝下;左掌自下向前,随着左腿向前提膝,以左小臂尺骨一侧贴近左大腿上侧向上弧形托起,屈肘置于面前,手指朝上,高与眉齐,掌心朝右。
眼先关右掌下落,即移顾左掌上托,稍先于左掌到达,并通过左掌向前平视。
(图213214)要点1由下势左仆腿起,重心前移时,要左腿渐屈,右腿渐蹬,松腰胯,上体要平行前移,然后渐渐前起,形成左弓步的形状,不要两腿伸直而起。
2在过渡为左独立式时,先要稳固地屈膝坐实左腿,然后右膝向前渐渐提起,同时左腿随着渐渐起立;不要先左腿起立,然后再提膝,形成不协调。
由下势变为左独立的整个过程中,要防止上体前俯,须保持正直。
3由左独立变为右独立时,注意右脚下落时,左腿要同时下蹲,不要单是右脚下落而左腿仍然直立。
当左腿提膝时,右腿也要随着渐渐起立。
4在做独立式时,须“沉肩坠肘”,“坐腕”,“虚灵顶劲”,“气沉丹田”;要“肘与膝合”,即肘与膝上下成垂直,向前的方向要一致。
独立的一腿直立时不要用力挺直。
5在左右独立式动作说明文字中所用的“托”字,是按该动作的技击作用而来的,但在锻炼时不要为了“托”字的意义而将掌心朝上,应该手指朝上。
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一)右倒撵猴动作一:右腿渐渐屈膝下蹲,左脚经右踝内侧下落;同时,右掌向后(稍偏右)弧形上移,至与肩齐平;左掌伸臂前移;随移随着两臂外旋使两掌心翻朝上。
眼关顾右掌向右后上移。
(图215)动作二与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一)右倒撵猴动作三相同。
(接图77,78)(二)左倒撵猴与(三)右倒撵猴动作与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相同。
(接图79—81,再接图76—77,再接图82)要点与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相同。
第六十式斜飞式动作和要点与第十八式“斜飞式”相同。
(接图83—85) 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 动作和要点与第十九式“提手上势”相同。
(接图86—87,再接图25—27)
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翊动作和要点与第六式“白鹤亮翅”相同。
(接图28) 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动作和要点与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相同。
(接图29—33) 第六十四式海底针动作和要点与第二十二式“海底针”相同。
(接图8890) 第六十五式扇通背动作和要点与第二十三式“扇通背”相同。
(接图9192)
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动作一、二与第二十四式“撇身捶”动作一、二相同。
(接图9394)动作三:右脚向前(稍偏右)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右腿,渐至全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左脚尖微里扣,成右弓步;身体继续右转。
同时,右拳变掌继续随转体向前弧形下撇至右腰前,掌心朝上,左掌弧形收至胸前经右小臂里侧上方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
并要关及左掌前推。
(接图216—217)要点该式除在动作三内的“右拳变掌向前下撇”与撇身捶不同外,余皆相同。
所以要点也同前撇身捶。
第六十七式搬拦捶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左转。
同时,左肘随转体下沉,左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右掌变拳向前上伸于左掌上侧。
眼神关顾右拳前伸。
(接图97)其余动作皆与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相同。
(接图98103)要点与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基本相同,仅衔接动作“右掌变拳”不同,其余动作皆同。
第六十八式揽雀尾动作和要点与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相同。
(接图104,再接图17) 第六十九式单鞭动作和要点与第二十七式“单鞭”相同。
(接图1821,再接图105) 第七十式云手动作和要点与第二十八式“云手”相同。
(接图106111,再接图108—111,再接图108一111,再接图108,最后接图112,即三个云手)。
第七十一式单鞭动作和要点与第二十九式“单鞭”相同。
(接图113115) 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一)高探马
动作和要点与第三十式“高探马”相同。
(接图116117,再接图218)(二)左穿掌动作一:左脚提回,右腿渐渐下蹲;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体同时渐渐右转。
随着左脚提回,同时右掌渐渐屈肘横臂,臂呈弧形,以弧形向左而下内收,随收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当左小臂穿过右掌上侧时,右掌即臂内旋使掌心仍翻朝下,右掌落于左腋下;左掌由右掌上侧穿出,掌心仍朝上,
高与颏平。
眼稍关右掌里收,即仍向前平视,并要关及左掌前穿。
(图219220)
要点1左穿掌动作要同左弓步、身体右转协调一致。
2迈步时要防止上体前扑,要做到“迈步如猫行”,落步时要轻灵。
3左掌穿出时右臂要呈弧形,右腋要留有空隙,不要逼紧。
如果逼紧和臂不呈弧形,一方面在姿势上显得别扭,达不到处处求圆满的要求,另外在动作转换中也会失掉圆活之意。
第七十三式十字腿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渐渐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左提回(脚跟先离地)。
同时,左臂屈肘右移,掌心朝里;右掌经左臂外侧随身体右转合抱,随合抱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两掌合抱交叉于胸前。
眼随转体向右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抱。
(图221—222)动作二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动作二相同。
(图
223)
要点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要点相同。
十字腿这个动作,原来的练法是单摆莲。
上述这种练法,是杨澄甫最后修订定型的,目前按此法练者又最普遍,因之本书按最后定型的编著。
但为使读者对原来练法有所了解,兹将原来练法介绍如下:自左穿掌后,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渐渐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同时,左掌屈肘随转体经面前右移,右掌仍在左腋下。
身体继续右转,右脚自左向右上方弧形外摆,膝部自然微屈,脚高不过肩,脚背略侧朝右面;同时左掌自上而右向左迎着右脚面拍击。
下面就接进步指裆捶,在衔接动作上,即进步指裆捶动作一的说明,所不同的只是将右掌自左腋下经腹前左绕变拳。
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动作一:左腿渐渐下蹲,右脚下落,身体渐渐右转。
同时右掌变拳自右而下经腹前左绕,随绕随着臂微内旋使拳心转朝下;左掌也随左腿下蹲和身体右转下沉前移。
眼稍关右拳,即向前平视。
(图224)
动作二:右脚脚尖外撇向右前(西北)斜方上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继续右转。
随转体,右拳自左而上经胸前向右前搬出,随搬随着臂外旋使拳心翻朝上;左掌同时随转体弧形向右前拦,掌心朝右。
眼神关顾左掌前拦。
(图225)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前上步,先以脚跟着地;身体继续向右微转;同时,右拳随转体向右、向后、向前绕一弧形收于右腰侧,左掌自前而右弧形下搂。
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掌。
(图226)
动作四:重心渐渐移向左腿,左脚渐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体渐渐左转,微折腰。
同时,左掌向左经左膝前弧形搂至左膝旁;右拳向前打出,高与腹齐。
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掌左搂和右拳打出。
(图227)要点与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同。
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一)掤式动作一:左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腿向前提起;身体左转直起。
同时,左掌屈肘自左而上弧形移于左胸前,掌心朝右下;右拳变掌自前向左弧形抄至左掌下方,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掌成抱球状,两臂均呈弧形。
眼略顾左小臂即转向右臂前方平视。
(接图7)动作二与第三式“揽雀尾”(一)左右捌式动作四相同。
(接图89) 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棚式要点相同。
(二)捋式、(三)挤式、(四)按式的动作和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相向。
(接图1017) 第七十六式单鞭动作和要点与第四式“单鞭”相同。
(接图1821,再接图207)
第七十七式下势动作和要点与第五十七式“下势”相同。
(接图208,再接图228) 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动作:左脚尖外撇,重心渐渐向前移于左腿,身体渐渐前起左转,左腿屈膝前弓,蹬右腿;右脚脚跟先离地向前经左踝内侧提起,向前迈出半步,以脚尖点地,
成右虚步。
同时,左掌上抄至胸前变拳,右吊手变拳随右脚前迈自后经腰部向前交叉于左拳下侧,与左拳同时向前上掤,两拳高与颏齐,左拳心朝右面里侧,右拳心朝左面里侧。
眼向前平视,眼神关及两拳交叉前拥。
(图229230)
要点1同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要点1。
2由下势过渡为右虚步时,注意身体不要摇晃。
上体要保持正直,要松腰胯,腰部要防止为了保持平衡而僵硬。
不可用右脚尖来分担身体重心因为此时右脚为虚,左脚为实。
如果右脚尖用力着地,分担重心,就会犯步法上“双重”的毛病,也就是虚实没有分清。
3右拳向前上掤时,要如掤如打,注意不要做成向前上扬的动作。
4两拳前掤时,两肩不可因两拳交叉而上耸或锁住,两臂要呈弧形,使姿势达到曲蓄而又圆满的要求。
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动作:右脚经左踝内侧退后一步,身体随着微右转;重心渐渐移于右腿,左脚略向后提,距原地半脚许
落下,以脚尖点地,成左虚步,身体随着仍转朝前。
同时,两拳变掌向左右分开,右掌随身体右转由前而下向右而上(此时身体正向前转)划弧,停于身体右侧上方,随划弧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朝前(稍朝上侧);左掌自前而下向左弧形落于左胯旁,掌心仍朝下,手指朝前。
眼先关顾右掌向右划弧,当右掌自右,向上划弧时,即转向前平视,眼神并关及两掌。
(图231 232)
要点1向后退步时注意右脚的落地点,不要踏在一条线上。
2成退步跨虎式时(图232),上体不可朝右侧倾或后仰、前俯,仍须正直。
3. 两掌分开后,两臂要呈弧形,注意两掌不要距离身体太开而形成松散的现象。
第八十式转身摆莲动作一:左掌自左胯旁向左弧形上移至左额前;右掌自上向右而下经腹前弧形移至左胸前,掌心朝下,略朝前侧。
(图233)动作二:以右脚掌为轴,身体向右后转,左脚随着略踩地而起左腿向右随转体平摆;两掌向右后随转体移转,随转随着右掌渐渐亡移至高与鼻齐,左掌渐渐下移至与胸平,两掌心皆朝下。
眼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
(图234—235)动作三:左脚向左前(东北)斜方脚尖里扣落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继续右转,左腿屈膝坐实,右脚仍为脚掌着地,如右虚步形状。
两掌继续随转体向右平移,右掌移于身体右前方;左掌移于右腕左侧,稍低于右掌。
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两掌右移。
(图236) 动作四:腰自左向右转,右脚自左向右上方弧形外摆,膝部自然微屈,脚高不超过肩部,脚背略侧朝右面;同时两掌自右向左迎着右脚面拍击(左先、右后。
身体此时由右向左转)。
眼神关顾两掌拍击右脚面。
(图237238)要点
1以右脚掌为轴身体向右后转时,要借左脚略踩地、左腿向右后摆和转体之势,才能转得圆活。
在转体时,身体不可摇晃,要立身中正,但腰部不可因此而挺硬,仍要放松。
2左脚落地时,要渐渐下蹲,形成象右虚步的过程,然后随着腰部自左向右转和右脚自左向右上摆而渐渐起立,但也不可挺直。
3右腿摆莲是横劲,要用转腰来带动右腿外摆。
由于右腿外摆是横劲,又要由腰来带动,因此右脚最好不超出肩部,同时右腿不要挺直,要微屈。
如果腿部伸直和脚的高度超出肩部,则
势必胯部力量用得多,而腰部力量用得少;反之,腿部微屈,脚的高度不超过肩部,就能充分运用腰部力量,达到横劲的要求,并且所发到右脚背的劲力也更大。
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动作一:左腿渐渐下蹲,身体继续左转,右脚下落于原地(仍为东南斜方),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同时,两掌随转体向左平摆,右臂随着外旋使掌心翻朝上。
眼神关顾两掌左移。
(图239)动作二:身体渐渐右转,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两掌随转体自左而下经腹前右绕变拳,继续向右弧形上绕;右手随绕随着臂内旋使右拳心渐渐翻朝外,经右耳侧(此时身体由右向左转)向左前斜方打出,
高与额平,置于右额前,臂呈弧形;左手随绕随着臂内旋使拳心渐渐转朝下,向上经胸前(此时身体由右向左转)向左前斜方打出,高与胸平。
眼先关顾两手向右上绕,当身体左转、两拳向左前将要打出时,转向左前斜方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左拳打出。
(图240—241)
要点1. 两手要随腰转动。
腰部随两手拍击右脚面后先左转,随即右转,两手也随着向右上绕;当右拳绕至右耳侧和左拳绕至胸前时,身体又变为左转两拳也随着体左转而向左前斜方打出。
身体转动、两拳打出与变左弓步等动作要协调一致。
2成为弯弓射虎时(图241),要防止右肘上抬,肩部上耸,身体前扑。
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一: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身体渐渐左转。
同时,左拳变掌随转体向左后捋,随掘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右拳向前弧形下落于左掌前上方,随下落随着臂外旋使拳心翻朝左面里侧(右拳高与肩齐),随左掌左搌。
(接图147 148)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
同时。
右拳自右前向下经腹前左绕,拳心转朝下;左掌向左而上(高不超过耳部)划弧,随划弧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方。
眼神稍关顾两手划绕,即渐浙转向前平视。
(接图45)动作三、四、五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三、四、五相同。
(接图4649) 要点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相同。
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动作和要点与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相同。
(接图5053) 第八十四式十字手动作和要点与第十四式“十字手”相同。
(接图5456)
第八十五式收势动作:两掌向前随伸随分开,两手距离同肩宽,同时两臂内旋使两掌心转朝下;随即两肘下沉,自然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朝前,掌心仍朝下。
眼向前平视。
(图242244)要点1与第二式“起势”要点相同。
2最后,两臂与两手手指要自然下垂。
附一:图解说明
杨式太极拳简介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
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关于图照的几点说明1杨式太极拳图解有动作分解图244幅和附图7幅共计251幅,其中有76幅是按照杨澄甫生前拳照摹绘的其余是根据需要而添绘成杨澄甫体型的。
172、175、179、181、184、187、189、195、 199、202、206、207、209、212、214、217、218、220、223、 227、228、230、232、238、241、244。
2为了便利读者查对拳式的方向,把图照中姿势的方向约定为:面向读者等于向南,背向读者等于向北,面向读者右面等于向东,面向读者的左面等于向西。
当读者练习纯熟后,可以根据场地形状任选方向,不—定要把预备式从面南站立开始。
3图中所有带有实线或虚线的箭头,均表示手或脚的动作趋向,所有图中的箭头,均表示由本图过渡到下一图的动作趋向。
凡动作较简单、用文字即可能说明的,即不再在图中表示其动作趋向和绘箭头,可参看文字和后一图就可明了。
4带有实线的箭头表示右手或右脚的动作趋向,带有虚线的箭头表示左手或左脚的动作趋向。
5为了表示动作趋向的空间,带有虚实线的箭头大致上按透视原理绘制:近读者的一面为粗、大,远读者的一面为细、小。
6由于太极拳中脚的动作也较细致,为了表明脚与地面的关系,在脚旁绘上阴影,以资区别。
(参阅下图,第一表示全脚着地,第二脚旁无阴影者表示全脚离地,第三表示脚跟着地,第四表示脚尖着地)
附二: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杨式太极拳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柔和、优美、因而使人在运动中感到舒适。
练拳时,要注意体会松、稳、慢、匀的运动特点就,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内气,达到松、散、通、空。
松,就是全身放松,从神态到动作都不能紧张,要注意克服拙力,恢复自然,而且始终如一。
松的先决条件是心静,就是要把心气放松,同时全身的关节和肌肉都要随之放松,一直松到脚心。
注意不要把全身的重量压在下肢上,膝盖和小腿不要过分用力,小腹一直要松软的鼓着而不能紧张地绷挺。
稳,就是行动沉稳,从精神到体态都要保持平稳。
上身要自然调直不能前俯后仰,左摇右摆。
下身进退旋转轻灵圆活,平稳地支撑着垂直的上身。
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心绪稳定,防止精神散乱。
慢,就是运身缓慢。
在练拳的过程中,维持适当缓慢的速度,仔细地按照拳术原则要求塑造自己的姿势和动作,纠正偏差,体会收获。
如果动作过快,就很难达到这种目的。
要求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意向,适当的控制练拳的速度。
条件发生变化,就应适当加以调整,这样才能做到慢而不僵。
在缓慢的动作运行过程中仍能保持轻灵,才不致产生憋气和呆滞等有碍健康的毛病。
匀,就是动态均匀。
无论动作、姿势、呼吸都要求均匀。
在均匀的动态中体现松、稳、慢的特点。
练拳要一势接一势,要连绵不断。
同时呼吸要配合动作和姿势,保持均匀而自然。
这样才能使人感到和谐,并表明练习者的功夫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
声明:本文由入驻作者编辑撰写,除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即时修改或删除。
相关新闻
-
用心2020,《用心》
随着现代竞技的高速发展,职业运动员不仅需要具备卓越的体能和技术,还需要拥有卓越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激烈的比赛中保持自信和冷静,取得最佳成绩。以下是提高心理素质的几点建议:1. 建立正确的心理状态比赛前,职业运动员需要充分休......
-
2005年NBA全明星扣篮大赛
1、大赛简介2005年2月19日,NBA全明星周末在丹佛开幕,其中扣篮大赛成为全明星周末的最大亮点之一。当年NBA新秀中锋安德烈-伊戈达拉在扣篮大赛上成为最终胜利者。2、规则解析扣篮大赛是由四名选手组成,每名选手分别进行......
24小时热文
-
热门球队称霸榜首
2023-10-06
-
江苏卫视今晚的电视剧叫什么名字,江苏卫视今晚的节目预告
2023-09-16
-
火爆血战引爆英超!
2023-11-06
-
2008年欧洲杯冠军,2004年欧洲杯冠军
2023-09-26
-
拉齐奥vs马赛比赛结果,拉齐奥vs马赛比分预测
2023-10-02
-
zhongguonanlan
2023-10-04